第三章 宫墙深深深几许,凋零了花样年华(第2/4页)

父亡后受到兄长们的轻视与怠慢,是武媚的第一次环境变故,使她的人格发展受到影响,进而形成一种打不垮的进取人格。入宫之后,环境更特殊更复杂,因此武媚体内潜藏的权威因子开始慢慢苏醒,支配和暴力的性格倾向呼之欲出。

2

当年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死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享年36岁。太宗皇帝对长孙皇后之死极为哀痛,从此再没有续弦立后。武媚入宫,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了。

当然皇帝丧妻而不续弦,并不表示他没有姬妾。其实长孙皇后死后两年,也就是武媚入宫之时,太宗李世民最爱的是另一个杨氏——曹王李明的生母。杨氏原是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妃子,也就是他的弟媳妇。太宗李世民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弟,连带将这两家的儿子也一并斩杀,杨氏则被没入宫中。

本来就背负着道德枷锁的李世民,由于伦理上的顾忌,使得杨氏在宫中并没有任何名分。但在长孙皇后死后,杨氏却成为太宗皇帝的心头最爱,并且生下皇子,李世民一度想将其立为皇后,却遭到魏徵谏阻,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李世民的角度说,他初见14岁的武则天,对方正是千娇百媚的花样年华,很得帝王心,故赐名为“媚”。既然如此得宠,为何直到太宗驾崩,武则天也只混了个“才人”的头衔。

12年连最起码的提拔重用都没有从君王那里得到,武则天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就是高,又能高到何处?透过“媚娘”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在太宗李世民的心目中,不过是个玩偶,与其他宫女并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与另一才人——徐才人相比较,可以看出武则天在后宫这12年当中所处的尴尬境遇。徐惠,这个在李世民称帝那年出生的湖州女子,其父徐孝德曾经是果州刺史。徐惠是天生的才女,据说生下来5天就能说话,4岁就通晓《论语》和《诗经》,8岁时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此女以给太宗上“用兵和营建”的名疏而在史册上留名。

其父想试试女儿的才情,让她模仿屈原的《离骚》作一首诗。这个小女孩思忖片刻,吟出“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的佳句,直抵屈子的内心世界。《全唐诗》还收录了这首诗,给予徐惠很高的评价。

作为一枚鲜嫩的花蕾,徐惠的才情在入宫之后有了展示的机会。她识书文、通韵律、懂书画、善歌舞、解君意,让失去长孙皇后的李世民甚是欢欣,很快就由才人升为婕妤(后宫中享受三品官员待遇的妃子)。

一次,徐惠侍寝时姗姗来迟,唐太宗等得有些窝火。“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全唐诗•进太宗》)徐惠出口成章,用一首含情脉脉的诗词就软化了君王的火气。

贞观末年(公元649年),李世民多次兴兵征伐高丽,民怨滔天。徐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上书《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极力劝谏太宗,不要好事征伐,劳民伤财。谏书分析精辟、说理有据,太宗看后深以为然,于是,罢战休兵。

太宗死后,徐惠悲痛难抑,以至于因悲成疾。即便如此,她一直不愿意服药疗疾,甚至在弥留之际还说:“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她追随李世民而去,时年仅24岁。高宗李治为父亲的这位妃子所感动,把她追谥为“贤妃”,并按照她的临终遗言,将其葬于太宗皇帝的昭陵,也算了却了徐惠永远把自己交给李世民的夙愿。

徐惠和武媚同时被召为才人,可是武媚在太宗李世民活着时,再无提升。而徐惠不久就被晋升为充容。充容,九嫔之一,正二品,高才人三品。武则天直到高宗时,从感业寺返宫,大幸之际,才升为昭仪,成为九嫔之一。武氏比徐氏还要年长三岁,徐氏在太宗宫中的时间也比武氏要短,但徐氏受到的礼遇却要远远超过武氏。

从武则天的角度说,她不应对唐太宗李世民过分迷恋,而是非常之怨恨。当时的她正处于年轻女子对年长成功男性的崇拜期,虽然她侍奉了李世民这个一国之君,看似无限荣光,可是没有一个女人愿意将自己交付给一个只把自己当作享用美色的工具,对自己不专一的男人。

对于太宗李世民来说,一切皆是权力使然,是天经地义的,是武则天无法改变的命运。所以像武则天这样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又如何不对太宗皇帝心生怨恨呢?

从时间上讲,唐太宗还没有归天,武则天已移情于他的儿子高宗李治,这也充分说明她并不是忠于唐太宗的,爱情应该以互相忠于对方为前提,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