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个性的皇帝(第3/8页)

但这件事是不能说出来的,大家心照不宣就可以了。鉴于康熙朝因储君的事情弄得朝纲混乱,皇帝和大臣们都束手无策,雍正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雍正不想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本朝,但是如果自己立太子的话,还是会发生兄弟相残互相攻讦的事,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既立储君,又让皇子们相安无事?

经过八个多月的思考,雍正终于解开了这个死结。他发明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这项发明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

想出这个法子后,雍正在乾清宫召集满朝文武,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从今以后,立储之事不公开。朕将未来的储君写在匣子里,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个匣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另外留一份朕亲笔书写的圣旨,藏在圆明园中。将来只需把两处密诏一对,就可以确定新君是谁。”

雍正规定,密匣子只能等自己死后才能拆开,拆开密匣子后,需要去圆明园找到雍正亲笔书写的诏书,对过以后确定无误,皇位基本就决定了。这项制度既解决了储位空悬的问题,又解决了储君与皇帝争权和兄弟不睦的问题。这项决定还可以避免大臣们投资太子党,形成结党营私的局面,对皇权形成干扰。

三个月后,康熙的周年忌辰到了,雍正特命年仅十三岁的弘历前去祭奠景陵。第二年的这天,雍正还是让弘历去祭奠景陵。这些做法耐人寻味,无疑是告诉世人弘历就是未来的皇帝。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雍正十三年,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驾崩,雍正死亡非常突然,从生病到死亡才一天的时间。由于雍正生前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他死后,权力过渡很平稳。临死前,雍正召亲信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并告诉他们藏在圆明园的密诏在什么地方。总管太监从圆明园中找出诏书,跟乾清宫大匾后面的密匣中诏书一对,传位给弘历。

政权过渡非常平稳,第二天弘历就颁布了三道谕旨,行使帝王权力。随后,弘历将父亲生前宠信的道士张太虚和王定乾等人赶出宫。此举大概说明了弘历意识到丹药对雍正身体的侵害。

当上皇帝是乾隆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兴奋之后不免有一些遗憾和怀旧,乾隆是有诗人气质的,他写过这样一首小诗:“当年颇有少年心,上马飞驰下马吟。今日殷忧胜潇洒,壮怀减却杳难寻。”

说实话,这首诗写得真的很烂,不过情感倒也真挚,无非是做皇帝很烦恼之类的,还不如当一个平民百姓自由快活呢——这是古今中外很多贵族喜欢发的“富贵牢骚”,真让他们去做平民百姓,打死他们都不干。

顺便说说乾隆跟雍正的关系,虽然是父子俩,但乾隆并不喜欢雍正。在生性洒脱的乾隆看来,这个父亲实在是过于严苛,很难让人亲近。乾隆继位之后,很少提及这位父亲,即使提到了,口气也很平常,没有体现出对亡父的怀念和爱戴之心。倒是对康熙,乾隆经常怀念,康熙是一个慈祥的祖父,乾隆七八十岁还怀念当年康熙抱着他在承德避暑山庄玩的情景。就性格来说,乾隆跟雍正完全相反,跟康熙很接近,两个人都是很有“人情味”的皇帝。而雍正给人的印象是刻薄寡情,所以雍正在世人里的印象并不好。

作为一个皇帝,雍正是挺冤的,他十三年里作出的改革比康熙六十一年还多,为乾隆盛世铺平了道路。在执政的十三年中,雍正几乎是拼命在工作,但拼命工作换来的结果却是大家的反感。雍正的改革对社会触动极大,几乎各个阶层的利益都被他搅动了。雍正总是给人铁面无情的感觉,他很少表现出仁爱的一面,即使有所表现,也显得相当生硬和虚假。这样的皇帝很难受到众人的拥戴和喜欢,所以雍正生前死后都是骂名滚滚。

乾隆就比他的父亲雍正幸运得多,他二十五岁继位,年龄相当合适,而且他接手的摊子是少有地好。康熙和雍正把该做的事情都替他做了,在乾隆期间,国泰民安,人口大量增加。乾隆在位六十多年,吃喝玩乐,最终以八十八岁的高龄去世,将一个开始腐烂的摊子交给嘉庆。

乾隆当上皇帝后,立志做一个明君,跟康熙一样,他主张用仁义治理天下。早在当皇帝之前,乾隆就研究过历代帝王,在这些皇帝中,乾隆真正觉得不错的就是汉文帝和唐太宗。在乾隆看来,汉文帝比唐太宗还差了一截,他以唐太宗为榜样,希望有一天能够跟唐太宗齐名。

对乾隆来说,父亲雍正肯定不是心目中理想的君王,要想成为明君,得改变父亲的治国方略。

这位新继位的皇帝还没意识到他的父亲雍正对于他真正的意义,雍正是一代明君,在他短短的执政岁月里,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继承人斗争问题;创建密折制度,将大权集于一身,有效地控制了群臣,遏制了贪污腐败;创建军机处,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改革八旗制度,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规定耗羡归公,设立养廉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