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顶不是四川人”(第3/3页)

蔓延

清末,京汉铁路李家寨车站的铁路警察。铁路的巨大的运输能力打乱了地方原有运输市场的格局和工商秩序,反对修筑铁路的声浪也大了起来,保护铁路运输及其设施的巡警随之诞生。

扯起了大旗之后,保路同志会的“大波”便开始蔓延。“诸君子奔走狂呼,夜以继日,其热潮不可谓不烈也。”成都各街道、学校,省城外各州县纷纷挂牌,同志会迅速遍布全川。入会者,“一日之间,署名已几及万人,至三日则逾数万人……故旬日以来,分会成立,由总会报告者,实繁有徒。四川百四十余州县,虽协会尚未普立,然调查该会逐日报告书,盖已达于大多数矣”。(《西顾报》)

自成立之后20天,“观近日会员名册不下十万众”,可见“平日号为爱国者,当无不入其彀中”。自然,其中亦不乏“赵龙、钱虎、孙彪、李豹一类《施公案》《彭公案》上面的名字”。两个月后,“各地同志会之成立十已八九,全川人民联络一气”。

同志会的宣传造势能力很强,《西顾报》说:“吾川七千万人,省垣实为聚处人文之薮,平时最讲服从,素乏政治思想,独于是日同志会开幕,一呼而万人响应,及闻罗(纶)、程(莹度)、邓(孝可)诸君沉痛之演说,而万众皆泪不可仰(抑),均曰起起起!均曰死死死!甚有拂衣而起,似欲即吮仇人之血者。”

同志会在各地陆续开会者不止十次,每次不止数千人,激昂悲壮,热血愤涌,“而能整而有理,秩而有序”。而且,一开会就哭诉以调动会场情绪,这成为同志会的标准模式。民众也被感染,“抱有此路存亡,匹夫有责之义,可以一触即发矣”,“争起入会,犹若狂”。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称:“蜀人振臂一呼,集者数万……会中万众血男子,指不胜屈,有先死誓众者,有破指示决者……有官者弃官,有产者捐产……如欲一一数之,将穷白纸莫罄,此犹狂热之已表著者。”“无日无会,无会不数千人。报名者十五日内,无不纷至沓来,近方未艾。无男无女,无老无少,无富贵贫贱,无智愚贤不肖,无客籍西籍,莫不万众一心,心唯一的,惟知合同失利,惟知破约保路,直提出其灵魂于躯壳之外,以赴破约之一的。”

这有效地形成了示范效应,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民众纷纷加入,唯恐人后。早在一年前,《国风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而争回路矿也,哄起应者千万人。明日而曰商办铁路也,哄而应者亦千万人。彼其所主张者,固非谬误也,然应声而来,盲从而去,能深察此事之真相与其所主张之理由者,则士无二三焉。”

一场大波浪中,大多数人随波逐流,一种“不顶不是四川人”的气氛俨然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