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36/53页)

13、蓝色长袍上宫殿

1898年4月22日,在帝国的京城梦想通过科举时来运转升官发财的“公车”们又一次上街了。

导火索是康有为们精心寻找并且立即加以利用的:几个入侵山东的德国官兵有一天闲逛进了即墨县的一间孔庙,他们拿里面的一个泥塑的长胡子老头开玩笑,弄断了他的一条胳膊,又把他的眼睛戳成了两个黑窟窿。中国人把这个长胡子老头叫做孔子。中国的圣人遭到了洋人的戏弄,康有为和梁启超闻讯,知道他们“革命”的时机到了。梁启超立即起草并且向京城内的所有举子发布了一个类似宣传鼓动传单的文章,名为《圣像被毁,圣教可忧,乞饬驻使责问德廷,严办以保圣教呈》,指出德国人“灭我圣教”的举动,是对我民心士气的一个试探,如果中国人没反抗,圣教亡了,国家也就亡了——“若达教即亡,纲常绝纽,则教即亡而国亦从之。”(麦孟华、梁启超等:《圣像被毁,圣教可忧,乞饬驻使责问德廷,严办以保圣教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都察院门前又出现了“公车”填塞、川流不息的景象。几天之内重要的上书就有八次之多。同时,上书的官员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帝国的官员们没有一个不恨德国人毁坏孔子塑像的,但是,他们也没有一个人不清楚,文人们真正的意图不是维护那尊泥塑,而是要对帝国现状提出非难。

面对知识分子的呼喊,帝国的官员们坚决主张施行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原则:先安内,再攘外。围绕在慈禧太后身边的保守派明确提出,要对企图改变国家政治体制的潮流予以坚决的镇压。社会有点问题仅仅是某些小小的失误,是“时弊”而不是政体不好,不能因为出现了某些问题就否定国家的体制,帝国的体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体制——“我朝成法,尽善尽美。”在保守派的强大压力下,围绕在光绪皇帝身边的“帝党”退缩了,连皇上的老师翁同龢也沉默了。

这一年的4月和5月,是康有为难过的日子,他在《自编年谱》中说:“谤言塞途,宾客至交,皆不敢来,门可罗雀,与三月时成两世界矣。”

然而,当关于那尊孔子泥塑的事情已经就要不了了之的时候,突然,一个消息传来:恭亲王死了。

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高级政治人物的死亡,会导致某种政治禁令的突然“解冻”,甚至会导致另一种政治局面的骤然诞生。恭亲王是公认的保守派首领,他的死,对于康有为们来讲是一个动手的信号。

恭亲王死于1898年5月29日。这一天,光绪皇帝来到这位权势熏天的满族贵族床前。恭亲王最后的遗言是:“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也。”

光绪皇帝什么也没说。

两天之后,6月1日,光绪接到康有为以帝党骨干御史杨深秀的名义递上的奏折——康有为官太小,没有权力上奏——请皇上颁布谕旨,明定国是;6月6日,光绪又接到康有为以另一个帝党骨干侍读学士徐致靖的名义递上的奏折,请皇上立即宣布变法。当天,光绪把奏折送到颐和园,让慈禧过目。光绪等待着慈禧的表态。但是,从颐和园回来的人向光绪密报说,慈禧看了奏折之后将其“掷于一边”。这一回,光绪皇帝发火了——他知道现在他现在应该火一次,并且必须火一次了。现在到了恢复他帝权的关键时刻了。

光绪立即把自己变法的决心托性格软弱的庆亲王转告慈禧,其中有这样强硬的话:“倘若太后再不放权,许我变法,我定宣布退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慈禧也火了,她让庆亲王告诉皇上,他不愿坐此皇位,我也早不愿他坐!

慈禧说的是真话。废除光绪帝位的计划已经开始酝酿。

庆亲王究竟是负责处理洋务的,他深知皇帝退位可不是慈禧说退就能退的,因为“热衷”于中国变革的洋人绝不会答应。洋人一干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于是他力劝太后息怒。

慈禧说:由他去办,等办不出个模样再说。

6月8日,慈禧召见庆亲王、刚毅和荣禄三人,说皇上要变法,如果有过头的地方,你们要出面“阻拦”。三个人都表示,皇上的旨意他们不敢阻拦,并且说,皇上所做的一切根本没和他们商量过。军机大臣刚毅更是“伏地痛哭”,请太后劝说皇上不要变法。慈禧沉默了一下,说她到时候自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