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鲜卑人的“上帝之鞭”(第2/6页)

顾命大臣们看不下去,这个闹法,江山社稷怎么办?

当初刘裕给儿子挑选了四个顾命大臣,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中书令傅亮、护军将军檀道济。刘裕病危时暗中嘱咐刘义符留意辅臣们的动向:“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是此人。”又写下手诏:“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刘宋王朝以后七帝没有发生母后当权的事,然而叔侄兄弟争位,最终被权臣夺去天下非刘裕可以预测。

魏军入侵河南,刘义符不管不问,全凭大臣们做主。檀道济诸将救援不力,致使河南沦陷,执政大臣上表自责,请求处分。刘义符也不追究,早将父皇提防辅臣的嘱托抛到脑后,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有时候好心人不一定得到好报,顾命大臣们开始密谋除掉他另立新君。

刘义符的错不在于品德才学方面,错在他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材料。

顾命大臣们既然得到刘义符信任,为什么还要废他呢?

东晋以来,江南是门阀士族的天下,刘宋王朝却是由平民开创的国家。傅亮和檀道济是庶族。徐羡之虽非寒门,然祖上无显官,在桓楚时代只是个普通军官。京口建义后,靠与刘裕同事的关系,一路平步青云,做到司空、录尚书事,接替刘穆之成为宋朝的宰相,第一顾命大臣。

在高门望族看来,起自布衣的中才寒士骑在士族头上令人委实感到不舒服,一旦因为人主的荒诞导致晋朝复辟,他们执政地位能保得住吗?所以包括刘裕最不放心的谢晦在内的辅政班子对待这次废立事件竟出奇的步调一致。

废掉刘义符,谁来做皇帝呢?按理说轮到刘裕次子,聪睿敏捷、喜爱文学的庐陵王刘义真。可他性情轻浮,与高门士族过从甚密,和大文学家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等人都是挚友。性格疏放的刘义真曾经扬言说,如果自己是皇帝的话,一定任用二人做宰相。他们当权,辅政们搁哪儿?

徐羡之等人放弃刘义真,想立刘裕的三子刘义隆。刘裕喜欢从小历练诸子,四岁时刘义隆在参军刘粹辅佐下坐镇京口抵御卢循;十四岁那年,已经当过无数州的都督;宋朝建立,封宜都王、坐镇荆州。若非两个哥哥不争气,不会轮到他当皇帝。

既然选中刘义隆就得把刘义真搬开,几个顾命大臣串通一气,进宫说刘义真的坏话。刘义符不管是非,加上以前和二弟有过节,听凭执政大臣罗列罪状,把刘义真废为平民。

顾命大臣们加紧行动,担心力量不足,调手握淮南军权的檀道济进京,告诉他废立皇帝的计划。本来檀道济远在边关,事不关己,这一下非得表态不可。顾命大臣们晓以利害,檀道济抹不开面子,只得答应下来,上了贼船。

公元424年五月二十五日凌晨,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人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宫,把继位不满两年的年青皇帝刘义符从华林园的龙舟上揪出来,废为营阳王。为斩草除根,徐羡之派人将刘义符和刘义真杀掉。傅亮率百官备法驾去荆州迎接刘义隆到建康(今南京)称帝。

江南发生政变,可北魏无力继续南攻,因为拓跋嗣病死了。

拓跋嗣去世,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帝国叱咤风云的太武皇帝。刚刚登基不到一年,上天给年仅十七岁的拓跋焘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大批柔然汗国的骑兵进入云中,拓跋人历代祖宗的陵寝地——盛乐宫失陷。

盛乐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一带,是魏国旧都。北魏进入中原,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政治中心向南移动,但身后的草原上兴起另外一股可怕的力量。

贰 柔然人和高车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称霸蒙古高原,曾经与柔然人大战,拓跋骑兵千里追击,几乎将柔然这个名字从草原中抹去。南床山之战,帝国骑兵全歼东、西两部柔然,俘虏发往漠南,成为拓跋鲜卑人的奴隶。(详情参见《拓跋珪刘裕卷》)

北魏帝国向中原扩张领土,把柔然遗忘。遗忘是件坏事。危险在萌芽缓缓生长而不加以注意,最终要付出代价。

柔然贵族们从主子变成奴隶,失去往日尊贵,自然心有不甘。西柔然贵族郁久闾曷多汗与堂弟郁久闾社仑率领部众摆脱魏国人,向大西北逃亡。北魏将军长孙肥率骑兵追击,追到上郡跋那山(今内蒙古乌拉山),斩杀郁久闾曷多汗,柔然部众逃散。

追兵退走,柔然人重新聚集起来,只剩几百个男人。鲜血、恐怖、屠杀没有吓倒顽强的柔然人。弱肉强食是大草原的生存法则。如果你是一只羔羊,只能变成强者口中美食。只有成长为狼,才有可能在草原上生存下去。若想成为大草原的主宰,必须结成嗜血的狼群。郁久闾社仑不久后成为新的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