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王者败北(第2/4页)

元使者一行被护送到镰仓。此时,时宗正在加强北九州的海防,打算攻打高丽。元的使者来得不是时候。

“没必要跟他们啰唆。要是他们来道歉也就罢了,竟然不知羞耻来要朝贡。拉出去,斩了!”时宗下令。

“如果斩掉元使,将没有交涉的余地,不如与上次一样,不给他们答复,让他们回去好了,”在场的重臣忙劝阻。

“杀不杀元的使节,理不理他们,该来的还是会来。”

时宗不顾重臣反对,斩掉来使,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忽必烈大概已经预料到使者的命运。他在派出使节的同时,已经命高丽造战舰和兵器,准备发起第二次远征。

第一次远征日本,高丽已经疲惫不堪。高丽国王派金方庆为使者前往元都,诉说了朝廷的窘况,请求不要发起第二次远征。

此时呈给忽必烈的奏文中,是这样陈述高丽惨状的:“……军国之需,敛于贫民,至于罄其斗升,已有采木实草叶为食者。民之凋敝莫甚于此……若复举事于日本,则其战舰兵粮实非小邦所能支也……”

在第一次远征日本的时候坚持主张攻到太宰府、斩草除根的金方庆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但是,忽必烈完全没有理会高丽的哀诉。

一二七六年,蒙古攻陷南宋的都城临安。一二七九年二月,南宋的残余势力在广州湾头的崖山抱着小皇子沉海自尽,南宋完全灭亡。忽必烈最终完全统一了中国,将目标对准了日本。

南宋灭亡之后的蒙古对日本的远征,和第一次远征完全不同。现在的蒙古大帝国,已经延伸到大陆的东西南北,日本成为隔海相望的唯一目标。

在宋灭亡之前,蒙古的最初目标是想与日本结成盟友,防止其与南宋联手。但是,现在蒙古已经将战争目标锁定日本。更何况,日本军曾经让第一次远征的蒙古军吃尽了苦头,是不可饶恕的敌人。

“朕在位期间,一定要完成祖父所说直到天涯海角的遗愿,现在我们终于要实现了。还剩下最后一个国家,不将其征服,就无法完成祖汗的遗愿。”忽必烈宣布。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远征日本是蒙古大帝国以及忽必烈的最后一件大事。

忽必烈吸收了南宋的海军,增加了不擅长海战的蒙古军的自信。

中日两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亡宋积累了很多关于日本的信息。忽必烈让宋国的降将担任征服日本的随军谋士。

一二八〇年,忽必烈开始了远征日本的准备。高丽重新建造了九百艘战舰,亡宋境内四省也建造了六百艘战舰。

这一年的八月末,忽必烈召集忻都、洪茶丘、南宋降将范文虎和高丽王等人,讨论对日作战。

在第一次远征日本六年之后,最终决定再次征伐。

此次远征除了要完成成吉思汗的遗训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

元征服了南宋之后,对如何处理南宋的四十万降军感到非常棘手。国内没有了战争,将士们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坐视不理的话,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忽必烈希望通过这次远征,消耗掉他们。他还想把他们转移到日本。忽必烈对以亡宋军为主力的江南军下令:“准备大量的农具、家畜、谷物、锅、釜、家具等各种生活用品。”

一二八一年一月,忽必烈下达了远征令。

按照上年八月确定的战略,阿剌罕担任总将,军队分为东路军和江南军,前者是忻都、洪茶丘和金方庆率领的蒙、汉和高丽的联军四万共九百艘战舰,后者是范文虎、夏贵麾下的亡宋降兵十万共三千五百艘战舰。在兵力上几乎是第一次远征的五倍。

二月二十日,忽必烈在出征之际,下发了诏书。

“始因彼国使来,故朝廷亦遣使往,彼遂留我使不还,故使卿辈为此行。朕闻汉人言,取人家国,欲得百姓土地,若尽杀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实忧之,恐卿辈不和耳。假若彼国人至,与卿辈有所议,当同心协谋,如出一口答之。”

从忽必烈的话来看,他还想对日本取得长期的支配权。

奉忽必烈之命,东路军首先于五月二日从高丽的合浦出发。他们本与江南军预定于六月十五日在一岐会合,但是立功心切的折都和洪茶丘擅作主张,提前出发。

江南军在出发前,总将阿剌罕病倒,阿塔海代任,从庆元离港的日期被迫推迟。

日本早已得到元人将要来袭的消息,加固了九州沿岸到山阴一带的防备。

自第一次元人来袭以来,时宗便派出了圆觉寺的开山祖师无学祖元等许多僧人前往中国,搜集了大量关于元的信息。

而且日本军研究了蒙古军的战法,改进了自己的作战方法。

“战争不是以兵力多少定胜负。海陆作战时,陆军占据优势。第一次与贼寇作战我们已知道,贼寇不擅长海上作战。而且,这次来袭的军队当中,有很多是刚刚降服不久的宋军。宋与我国亲近,对元抱有怨恨。如果战势对我方有利,很多宋军便可能投降我方。不能让寇贼着陆。依靠堡垒,将其歼灭于海上。再将敌军诱入山地,围歼之。大船行动不便,乘轻舟射击火箭,然后见机杀过去。贼寇长途劳顿,又是一些乌合之众,不足惧。这次战争,关系到自神武天皇以来的日本国命运。希望各位能拼死保卫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