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南宋150年的“规模说”(第3/6页)

这么一说,高宗便消气了,马上召见傅亮,赐五品官服,让他带兵万人并充足的钱粮,去经营河东。

对于河北、河东的一切事务,李纲颇为在意。上任之初,正逢皇子诞生,李纲率执政入贺,趁机上奏道:“皇子降生,依祖宗先例,应当大赦。陛下登位时,已经大赦天下,而独独遗漏河北、河东与勤王之师。两路为朝廷坚守,如果赦令不及,人将以为朝廷已将其遗弃,何以慰忠臣义士之心?而勤王之师虽不曾用,但在路途上往返奔波半年,带甲荷戈,披霜冒雪,也甚劳苦,且疾病死亡者不可胜数。如果恩恤不及,日后再有急难,何以使人?”

高宗听了,猛然醒悟,便采纳了这条建议。

接着李纲又敦促皇帝下诏,褒慰两路军民,正式公布“保全一方即加官”的决定,同时也有诏,令两路军民不得无事生非、随便怀疑和擅杀官员。

李纲也考虑到了两路在经济上的困境,命有关部门紧急印刷钞票送往两路州郡,又拨款给两路漕运司买粮供应军民,调拨部分内地的税金供两路行政支出使用。

这些措施立竿见影!两路军民都知道了新天子的恩德,人心振奋,每天递往朝廷汇报军情的蜡书不断,经常有大破金军的捷报传来。啸聚山寨的豪杰也纷纷应募投军。金军留在三镇地面上的围城部队,见势不妙,不得不纷纷撤围。

李纲又挑选了可用的武将,沿黄河设立了六处沿河巡察使,各负责一段,作为前线的情报机构。

这时候黄潜善建议:可以令马忠率领所部兵马,会合雄州弓箭手李成所招募的五万人,瞅个空子进入两河界内,金人必会解除所有州郡之围而图自保。

对此,李纲却有不同看法。他说:“这叫做‘批亢捣虚’,固然是古之兵法,但我军士气太弱,恐不可深入。而且马忠此人在靖康初尚肯卖力,后官高志满,爱惜名声不肯决战,屡遭败绩,恐不足以胜任。不如派他协助张所,先就近克服睿、卫、怀三州,而后乘胜北上,则诸郡之围必解,真定也可收复,河北从此无事矣!”

此时金人留在三州的军队仅有数千人,其余武装都是驱使百姓,令其剪发充作“伪军”。张所受命招抚之后,已派间谍与之通气,被胁迫的宋人多愿为内应。若官军出击,里应外合,三州可指日而下。但是黄潜善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高宗经过考虑,同意了黄的意见,李纲也不愿力争。于是朝廷任命马忠为河北经制使,张换为副使。张换也是陕西人,为人质朴,有谋而善战,其才干远胜于马忠。朝廷让他既为马忠副手,又负责协助张所。

这是李纲任宰相以来,高宗第一次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其用意为何,不详,也许是为了在李纲与黄潜善之间搞一下平衡。

内政方面,清理附逆的事情仍在进行。谏官邓肃曾身陷围城中,对附逆官员的情况知之甚详,他上呈了《论伪命臣僚札子》,提到有遗漏的“余孽”。李纲便命开封留守查询出姓名来。在追查过程中,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罪官们的供词往往涉及吕好问!

附逆问题事关现任执政之一,这事情就闹大了。吕好问是大宋名门之后,曾祖父吕夷简、祖父吕公著,都是赫赫有名的宰相。起初由李纲推荐他为谏官,其后为侍从。张邦昌僣逆后,拉他做了伪执政,算是落了水。但是,他任伪官后做了一件事救了他自己。那就是,曾写蜡书秘密送至大元帅府,敦请赵构赶快即位。因此高宗一上台,首先就投桃报李,提拔他为右丞。

然而,现在秋后算账的来了。邓肃在谈到他时,因考虑他有功,语气还颇为宽恕。但是侍御史王宾就不那么客气了,上疏极言吕好问不忠:“好问在围城中,二圣被拘押在虏营。他应该以蜡书催元帅府进兵解救,却反而劝进(劝赵构登极),此乃‘怀贰挟奸’,无大臣节操。何况还曾有受伪命的污点,因此不可立于新朝!”

这个参奏依据的是堂堂正正的原则,无可辩驳。吕好问当初所做的倒不一定是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但的确是从务实方面考虑得较多,以为自己这样做是押对了一宝。没有想到,当一切危机过后,人们的评价标准仍是一个不变的原则。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这可以视为一条戒律。任何以“形势所迫”为借口的叛卖、堕落行为,迟早都是要还的!

吕好问为此大惭,只能极力求去。不久,高宗就让他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去了。

谏官邓肃还有一疏,是弹劾前朝红人耿南仲的。耿南仲担任割地使时险些被拒降的河北军民抓住,他溜得快,跑到了汪伯彦那里安身,成了大元帅府里最早的一批人,但此时还是被揪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