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慎刑和恤刑(第5/7页)

“皇上圣明!皇上圣明!”朝臣全都跪下,齐声叫着,震耳欲聋的声响在大殿里回响。

魏征等人这才长舒一口气。

于是,死刑复奏制度由此在李唐开始推行。

不过,执行一段时间后,唐太宗想了想,觉得“复奏五次”还是有瑕疵的,有些流于形式了,并不能真正起到慎刑的目的,于是再次下诏说:“最近奏请处死的犯人,虽然也都复奏了五次,但即便是复奏五次,也可能在一天之内进行完毕,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调查了解和思考,等到执行完了,也想明白了,后悔也来不及了。从今天起,京城内请求处死死囚的,五次复奏必须在三日内进行,而京城外的复奏由于时间比较长,三次即可!”

下完诏书,唐太宗又亲自书写诏书告诫司法机关:“近来执法官吏审判案件,都能按照法条行事,程序也合乎法度,可恐怕还是会有冤情出现。因此,自今日起,门下省再有按照法律应判处死刑的,但又有疑虑或情有可原的,应详细写出案情报告上奏朕,不得随意判决。”

前后两份诏书下达,朝中大多数大臣都为唐太宗的“慎刑、恤刑”“少杀、慎杀”叫好。

张蕴古死得确实太冤了,也很可惜,不过因他的死,让李唐有了死刑复奏制度,让“慎刑宽法”大行其道,甚至因“慎刑宽法”,让官吏自律慎刑,尊重生命;让百姓严于律己,世风清明,也算是张蕴古的死给李唐做的另一种贡献了。

“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这是唐太宗在错杀张蕴古后,总结出的话。为此,他还新提出了一条制度:皇上亲自巡视监狱,以便让罪犯有机会直面皇上申冤。

正因这种制度的出现,才有了接下来的奇观……

第一百零二节 死囚释放一年主动归狱

(4)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秋天,唐太宗一如既往地去监狱巡视,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来到死囚监狱时,那里关押着的390名秋后将要问斩的死刑犯,竟然没有一个向他喊冤。这和以前他巡视监狱时的场景完全不一样,非常反常。

“房爱卿!他们为什么不喊冤?”回到宫里后,唐太宗问和自己一同巡视监狱的房玄龄,“他们可是秋后就要问斩的死囚啊!错过了这次喊冤的机会,他们就必死无疑了。”

从监狱回宫的路上,房玄龄见唐太宗一直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很是着急,不知所为何事,又不敢问,现在知道原因了,笑着说:“回陛下,这说明官吏自律慎刑,死囚罪有应得!”

“真是这样吗?”唐太宗喃喃说完,又道,“杜爱卿,你说,房爱卿所言……”

唐太宗习惯性地将脸转向左侧,去找杜如晦,但却空空如也,一时有些伤感。

“陛下!”房玄龄叫了一声,声音哽咽地说不下去。他知道,唐太宗是又想起杜如晦了。而唐太宗呢,也知道自己只是习惯性地,在遇到无法决断的事情时,自然想去听杜如晦的意见。

“唉!”唐太宗叹口气道,“杜爱卿离世也快有一年了吧!”

“陛下好记性!”房玄龄说,“还有一个多月就整整一年了。”

“昨日呀,朕还梦到他了!他还像活着时一样,不苟言笑的,朕问了他一个问题,他就给朕出谋划策,和活着时一模一样。”唐太宗说着说着,眼圈红了,“以前呀,你是朕的右臂,他呢,是朕的左臂,如今,左臂没有了,只剩你这右臂了!”

“陛下不要这么伤感,保重龙体!陛下这么圣明,朝中像克明兄一样的人才不在少数。再说了,人死不能复生!”房玄龄说,“克明兄若在天有灵,一定会感激陛下对他的想念的。”

“是呀!人死不能复生!人死不能复生啊!”唐太宗说完,突然皱眉沉思起来。

房玄龄以为他还在为杜如晦的离世伤感,正要继续劝他不要太过悲伤,唐太宗却说:“你说得没错,人死不能复生,一旦死了,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那张蕴古不就是这样吗?朕只是一时冲动草率,他就再也回不来了!”

房玄龄见唐太宗又想起了错杀张蕴古之事,便不敢再吭声了,他也有些后悔,后悔自己当时没去阻止皇上的冲动行事,让皇上愧疚了这么久还是无法释怀。

“房爱卿啊!朕有个想法……”唐太宗说。

“臣洗耳恭听!”房玄龄说着话,弓背弯腰,伸长脖子等唐太宗说。

唐太宗便说了起来,说的时候也许因兴奋,语速很快,房玄龄听着听着,瞪大了眼睛,觉得不可思议。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啊!万万使不得!”

“使不得?有什么使不得的?”唐太宗有些不高兴了,稍停又说,“这390名死刑犯既然在死刑面前都毫不畏惧,不向朕喊冤。朕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像你说的,他们真犯了死罪,觉得自己罪有应得,因而不再喊冤;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是真被冤枉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对生的渴望的?心死!当他们心死了,对朝廷冤枉他们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了,便也不再喊冤了!朕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试探他们是被冤枉的还是罪该万死。如果是罪该万死,他们肯定会在被释放后会逃跑,逃得远远的,不再回监狱;可如果他们是被冤枉的,他们没有犯罪,心里没鬼,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一定不会逃。还有一点,即便他们真犯了死罪,他们能回来,也说明他们良心未泯,朕觉得,这样的人还有救,不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