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原之争(第16/26页)

也是从那时候起,李世民经常请教别人,从别人那里汲取他需要的养分。

李世民最引以为傲的便是拥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的存在,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拥有杜如晦是因为房玄龄。

杜如晦是长安人,自小喜欢读书,尤其擅长文史,隋炀帝时期,他在滏阳(今邯郸磁县)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由于发挥不了他的特长,也不愿意浑浑噩噩,便弃官回家(和房玄龄的经历有些相似)。

相似的人总能互相吸引。

房玄龄和杜如晦就相识在滏阳。在他们相识前,杜如晦就曾听说过房玄龄,很是佩服,也很想认识他。最终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两个人相识,并一见如故。李渊父子夺取长安后,房玄龄第一时间就去见了杜如晦,在对杜如晦大肆夸赞李世民后,又向李世民隆重推荐了杜如晦。

李世民第一次见到杜如晦,印象一般,见他相貌平平,也没看出有过人之处,不过,碍于房玄龄推荐,也便让他做了秦王府曹参军。

秦王府自建唐起便英才云集。相比秦王府,其他王府,甚至太子府都逊色了很多。为了平衡皇子间的势力,李渊决定从秦王府调出一些人去外地任职。当然,为了安抚李世民,让他自己挑选人去外地。

杜如晦自进入秦王府,确实没有给李世民带来什么惊喜,便有心调他出去。房玄龄知道后,对李世民说:“府里人才济济,去几个不足为惜,可杜如晦一定要留下。此人看似普通,实则聪明达识,是王佐之才,能助大王经营天下!”

李世民非常信任房玄龄,也相信他的推荐,便将已经调出的杜如晦又换了回来。而确实,杜如晦很快就让李世民意识到了他的不凡。浅水原第二战的胜利,就有杜如晦的功劳。

杜如晦和房玄龄,自此也成了李世民身边最不可缺少的左右手。不管遇到什么事,有疑虑时,李世民最先征询的就是他们的意见。

杜如晦此次听李世民问他们,想了想便说:“宋金刚率军从夏县撤退后,进了柏壁城。柏壁不同于其他地方,更不像浅水原平谷多。柏壁的山多,峡谷多,是最好的屏障。宋金刚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想靠地势胜我们。虽然我们是攻方,可同样可以利用柏壁做屏障,和宋金刚打一场持久战。”

“克明说得没错,柏壁虽然是宋金刚的屏障,但我们也可以转化为我们的屏障,何况绛州是我们的领地。”房玄龄也说。

李世民频频点头,杜如晦和房玄龄这么一说,他心里就有了主意。

“好!加快行军速度,在柏壁驻营!”李世民下令。

想去柏壁扎营,必须过黄河。而那时正值11月份,黄河边寒风嗖嗖,河水虽已结冰,却因冰太薄,无法利用冰面过河。想从龙门渡黄河,又必须敲碎薄冰,涉水而过。

虽然涉冰过河很艰难,可有了李世民的率先示范,唐军个个受到鼓舞,纷纷下河,不畏严寒。

过了黄河,李世民令唐军驻扎在了柏壁的不远处。选择驻扎在离柏壁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李世民有他的考量,他想与固守绛州的唐军配合,对守在柏壁城内的宋金刚形成掎角之势。

寒冷的冬季,黄河以东的各州县粮食非常紧缺,可这里的人对李世民还是很有感情的,知道他要收复晋州以此了,很是高兴,应征者众多。

也活该刘武周、宋金刚倒霉,在他们占领晋州以北以来,天公不作美,百姓粮食收成不好。粮食收成的好坏,很大原因是天气,可老百姓不管这些,他们不会怪罪老天爷,怪罪的只有刘武周和宋金刚,觉得是刘武周和宋金刚造成了粮食收成不好,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

李渊父子在晋阳还是有群众基础的,也就是说,从“人和”上看,唐军明显有优势。

李世民从主动请战夺太原以来,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从他所带的人中就能看出,文有房玄龄、杜如晦、薛收、褚亮……武有候君集、长孙无忌、秦叔宝和程咬金……好似把秦王府的所有精英都带上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是持久战,必定需要贮存充足的粮草,李世民知道粮草对一场战役的重要。

在柏壁附近驻扎后,李世民发文向柏壁周围的村镇宣传,说他李世民来了,要将刘武周、宋金刚赶出晋州以北,给老百姓以安定富足的生活。似乎他这次来,就是给百姓送福音的,而不是战争。

百姓们更高兴了,为了让李世民尽快将刘武周、宋金刚赶走,他们把从牙缝里省下的粮食,全都送给唐军。一时之间,李世民的粮仓丰富,兵马充足。

“好了!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李世民满意地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宋金刚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