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原之争(第10/26页)

“这刘文静啊,迟早会有这一天的!”长孙无忌突然说。

长孙无忌是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帮他做决定。长孙无忌的意思是,不用救了,救也没用,这次救了,下次说不定又是这样。不要为了帮这样一个不断惹事的人而坏了自己的大事。

李世民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知道长孙无忌的话是对的,而且他早就说过,刘文静一定会为自己的冲动和口不择言惹祸端的。

“只怕这次想救也没那么容易。如果真是裴大人的阴谋,陛下会不知道吗?陛下知道还让宋国公和裴大人监理此案,想必就是为了成全裴大人。那刘大人呀,死定了。”房玄龄慢悠悠地说。

房玄龄的意思也很明显,不要没吃到鱼,反惹一身腥。如果救刘文静,很可能违背皇上和裴大人的意愿,对李世民是非常不利的。

李世民也知道房玄龄的意思。其实,如果此事放在起兵前,他一定会救,不管多难都要救,因为那时他需要刘文静。可此时,他身边不乏能人,这些人和刘文静相比,既有刘文静的谋略和眼光,又有刘文静所欠缺的冷静、理智。

总之,此时的刘文静,与李世民而言,就是一块鸡肋。既是鸡肋,何必为一鸡肋而让他的父皇不开心呢?

想到这里,李世民长叹一声道:“这事!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李世民决定顺其自然,就像长孙无忌说的,刘文静迟早会有这一天的。

刘文静迟早会死在裴寂手里,晋阳起兵前,李世民就预料到了,还曾提醒过他,只可惜,刘文静听不进去。

(9)

刘文静被抓后,才知道自己闯大祸了,忐忑不已。此时入狱,完全不似两三年前在太原的那次入狱。那次,他淡定自如,知道李世民一定会来救他,可这次呢?他拿不准了(自创唐后,李世民便没再与他喝酒谈世局)。

不过,在得知萧瑀是监理后,他内心又有了一丝希望。萧瑀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此人为人正直,学识渊博,隋炀帝时很不受隋炀帝重用,李渊父子建唐后,念其学识和才能,封其宋国公,授内史令。

刘文静觉得,自己若把实情告诉萧瑀,萧瑀一定会为自己申冤。然而,当得知裴寂也是监理后,刘文静心里一咯噔,知道凶多吉少。

那时候的刘文静,并不知自己是被裴寂和李元吉下了套,只以为是自己的小妾,随意乱说话,把自己招巫的事说了出去。

监理再提审刘文静时,裴寂提出他要回避。裴寂是何等狡猾之人,虽知皇上让自己参与审刘文静,是给自己机会,可还是假模假样地在萧瑀面前说:“刘文静素来对我怀有怨恨,我还是避避嫌的好,他如何策划谋反,还是由你审理,并将罪证面君吧!”

裴寂这话说得很有技巧,既避了嫌,也落实了刘文静谋反之说。

萧瑀知道裴寂和刘文静之间有矛盾,便单独去狱中见了刘文静。刘文静一见萧瑀,大喊冤枉,称他根本没有谋反之意,还说他为李唐夺得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他是李唐元老。皇上对他不薄,秦王对他信任,他怎么可能去谋反?还说他是骂过裴寂,可那是他看不惯裴寂无能却又官职在他之上,还整天耀武扬威的。

“宋公,我刘文静对朝廷忠心耿耿,绝对不会有对不起朝廷的想法,也不会有谋反念头……希望宋公一定要将实情向皇上陈述。”

刘文静说的时候,流下了眼泪。一向自负骄傲的他,不得不低头。

萧瑀心软了,沉默了一下后,把大理寺奏章上对他的罪名又说了一遍,刘文静心里全都清楚了,是那个他不曾看在眼里的裴寂在陷害他,太狠毒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怪不得!怪不得!”刘文静喃喃着,“他比我狠,我只是辱骂他,盼他死,可他是真想置我于死地啊!”

萧瑀虽然也看不惯裴寂溜须拍马,但却并不觉得裴寂会去害刘文静,不然,皇上让他和自己审案,他怎么还主动回避呢?何况刘文静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即便真像刘文静说的,他是被冤枉,被陷害的,也很难说会是谁冤枉他,陷害他。

当然,萧瑀和秦王李世民一样,都觉得刘文静不至于谋反。

“刘大人放心,本人一定向皇上如实陈述!”萧瑀说。

“多谢宋公!”刘文静磕头跪谢。

只是,萧瑀太过老实,太过按章办事,在给皇上陈述时,邀上裴寂同去。他觉得,既然皇上派他和裴寂一同监理此案,审理时裴寂避了嫌,可向皇上陈述时,裴寂一定要在场。

结果,在他给皇上陈述完,向皇上为刘文静求情,说刘文静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对一些朝廷大臣有怨言,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希望皇上能念在刘文静的忠心和功劳上,予以惩戒,不要以谋反治罪时,李渊看了看裴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