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15/19页)

霍邑之役的胜利,李渊父子获益不少,可虽然打开了突破隋军防线的一道口子,却又要面临两个选择,是打据守河东的屈突通呢,还是直取长安?原本,李渊并没有想去打屈突通,只要不挡他前往长安的路,他可以暂时忽视,不去管。可霍邑的大胜,让他信心大增,又得了不少兵马,便又想着改变原计划了。

如果打屈突通能像拿下霍邑一样顺利,还能让兵力增强,不是更好吗?这是李建成和裴寂为代表的人的想法,李渊当然认同,他还觉得,即使他有心想放过屈突通,屈突通会不会不放过自己?到时候说不定从后面进攻,与长安的隋军联合起来,把他包围或两面夹击,那绕过屈突通就无疑成了放虎归山了。

可去打屈突通李世民又不同意,他觉得趁着现在士气大振,重要的是一鼓作气直取长安。如果去打屈突通,能顺利地攻下确实不错,可如果不顺利呢?很可能会陷入持久战,这不仅让自己兵力损失,而且还会给隋军援军到达提供了时间。

“既然他没有挡我们直取长安的路,我们何必绕到他那里去打他呢?浪费时间!”李世民说。

李渊犹豫了,谁的说法都有道理。选择困难症又犯了,怎么办?

“既然无法做出决定,倒不如兵分两路,一路直驱长安,另一路去打屈突通好了。”刘文静来了个取中的方法。

思虑再三,李渊决定借助刘文静的思路,把一切可能的危险都考虑到。他不仅兵分两路,且兵分三路:李建成、刘文静率数万大军守潼关,不是攻打,而是防备屈突通、瓦岗军和王世充;李世民和刘弘基率数万大军从渭北往西向长安进发,在途中与黄石寨的李秀英汇合;李渊自己则率数万大军居中逐步营盘,向长安进发,最终对长安形成包围圈。

这是两者兼而顾之的策略,李渊压根不会想到,正是他的这个决定,让原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霍邑之战有了稍微差距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下子拉开了距离,而正是这个距离,为他们以后的争夺太子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分道,成了两个人战功的分水岭,不知李渊要是早知道他的这个决定会造成之后的兄弟相残,还会不会这么安排?

李建成守潼关,任务看似很重,却重守不重攻,若屈突通、瓦岗军、王世充不主动进攻,他是可以不予理睬的,而恰恰那时,不管是屈突通还是瓦岗军,抑或是王世充,都无力或无意西进,这让李建成所率的军队没有了用武之地,也错失了发展实力,网罗人才,扩大影响的机会,致使他们最后到达长安,屯兵长乐宫时,人数竟然和当初从霍邑分路时差不多,队伍并没扩大多少。

可李世民这一路呢,和哥哥的情况完全相反,他一直在“行”,在“动”,在从渭北向西,又向南的行进中,他走一处打一处,打一处收一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特别是他与姐姐李秀英的娘子军,以及叔父李神通队伍的汇合,让他从出发时的三万多人,到阿城时已达到了十三万人之多,而到长安,已经快二十万了。

当然,这也是后话。在霍邑时,谁都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

霍邑之战是李渊父子三个人的胜利,可细究起来,李世民得利更多。他的军中已有三万多人,光元帅帐中就有除了姐夫柴绍、殷开山、阿史那大柰、长孙顺德、刘弘基而外,又增添了段志玄。有了这几位,李世民的信心就更足了。

除了这些外,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发小,妻子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也来到了他的营帐中,长孙无忌的到来,让李世民有种如虎添翼的感觉。

“太好了!”李世民一见长孙无忌便上前紧紧抱住了他。

长孙无忌也很激动,他能顺利与李世民汇合并不容易。李渊父子在太原的起兵,牵连到他,幸好他机灵,先稳住隋军,然后找机会逃出长安,来到了霍邑,且进了李世民帐中。不过,有件事让长孙无忌觉得很难面对李世民,在和李世民热情拥抱时,也有些尴尬,几次都欲言又止。

“发生什么事了?”李世民问。

自小一起长大,他们之间有时根本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矣。

“有什么话就说吧!咱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李世民又说。

长孙无忌叹口气,眼神躲闪,轻声说:“智云没了!”

“什么?智云……智云怎么啦?”李世民听到了却不敢相信,又问一句,“你说什么?该不是说胡话吧!”

“二郎,是真的,智云没了!在大郎和四郎离开长安后,他就被阴世师抓了……我……我没能力救他出来!”长孙无忌停了下来,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的脸色已经变成了青紫色,他双拳紧握,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