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宫廷政变(第15/16页)

既然是顽疾,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被根除的。

隋炀帝不信这个邪,也想通过打败突厥,证明他比父亲强,可惜,他连父亲都不如。父亲当年因那长孙晟还分化了突厥,让突厥分裂成了东西突厥,进而实力大减。可隋炀帝呢?让这块顽疾变成了身上的牛皮癣,不仅除不掉,而且很难看。

不甘心的隋炀帝,将制服突厥看成了头等大事,似乎突厥不除,他就不配做一个皇帝一样。于是,他不仅亲自出征,更是连年派兵征战,可一场场仗打下来,牺牲无数,仍然未能如愿。

杨玄感觉得时机到了,就是在隋炀帝二次亲自御驾出征突厥时。那时候,杨玄感正领兵河北,负责给皇帝远征做后勤保证。

看到隋炀帝的暴政让天下骚动,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杨玄感觉得正好可以在隋炀帝离宫时谋反。为此,他还派亲信专门去了趟长安,接来了李密,让他和自己共同策划谋反事宜。

李密有文才,有谋略,更有抱负。在他还只是皇上卫队的普通士兵时,便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被隋炀帝一眼看中。那时候,站在卫队里的他又黑又瘦又小,可他那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神还是让隋炀帝一振。

“宿卫就不要让他来了,有些浪费了!”隋炀帝对卫队队长说,自此,李密便不再被排夜班。

那是一个相信天命的年代,李密的自信心,就是从那时暴增的。李密不再甘心只做一个皇上的卫士,他觉得自己应该做更大的事,应该有更大目标。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大事,可他知道,想做大事,就要向古人学习,向英雄学习,他开始看书,一有时间就看书。

而正是他痴迷于书,才和杨素结缘。

一次,杨素外出,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一头黄牛上,一手拉缰绳,一手翻挂在牛角上的书,很是好奇,便拦住那头牛,问年轻人看的什么书,年轻人告诉他看的是《汉书》,还说他很佩服项羽,要做项羽那样的英雄。

杨素对他有些刮目相看,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李密,再问一些问题,李密的真知灼见和言辞不凡让杨素记住了他。

或许,那时候的杨素已经在为儿子之后的谋反聚人气了,回到家后,他特意叫来儿子,说起了那个叫李密的黑瘦年轻人。

“这个人绝非等闲之辈!”杨素说,“不管是见识还是气度,均在你之上!”

杨玄感没有因为父亲说自己不如李密而不高兴,而是过了几日后便去专门拜访李密,并和他一见如故,成了朋友。杨玄感决定谋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密。

杨玄感找李密没错,如果他当时真听从了李密的建议,那么杨玄感的那次谋反很可能就成功了,可惜,固执和自负害了他,起义失败。

有人说,杨玄感体貌雄伟,但却空有英雄形象,没有英雄胆识和谋略,只落得惨死这个下场。没错,那个曾经手提一杆长矛,在战场上威风凛凛,被人赞为项羽再生的杨玄感,在战场上被流箭射死了。

杨玄感死后,他的军师——李密也被俘,惊险逃出后,李密隐姓埋名了一段时间,做了教书先生,还曾留下了一首壮志难酬的诗句: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徒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么有雄心壮志的人,怎么可能就此收手?杨玄感的失败不仅没让李密一蹶不振,反而让他下定决心走反隋道路,于是投奔瓦岗寨,在瓦岗寨过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生活,之后被李世民打败,又投降大唐。

杨玄感的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好像打开了反隋的“潘多拉魔盒”,自此,隋朝统治阶级出现了大分裂,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杨玄感起义唤醒了很多蠢蠢欲动之人,李渊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过,为人处世小心谨慎的他,并没有借杨玄感起义而起义,即使当时窦抗劝他起义,他也只是摇摇头。狡猾的他,要在杨玄感起义失败中寻找经验和教训。

杨玄感募得了很多兵,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愿意跟随他,除了隋炀帝的昏庸外,还因为他的那番话:“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当时,杨玄感的这些话一出,很多人为之感动,投军者络绎不绝,就连达官贵族的子弟也纷纷投奔他。

李渊觉得,这点他可以复制。他和杨玄感的父亲杨素身份相当,募兵时杨玄感说的那些话,他也可以说。教训就是,杨玄感没有听李密直驱长安的建议,反而将李密给的下策当成了上策来实施,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