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15页)

在聘请幕友时,李鸿章首先关心的是才智、能力和思想倾向。尽管他坚持儒家观念,认为人是能够适应环境的、是可以教育的[8],他仍不能和大多数同时代人一样恪守正统观念,他不把德行置于能力之上。他的思想似乎和耆英的思想更一致。耆英在1851年向新登基的咸丰帝建议:“用非所长,虽君子亦恐误事;用其所能,虽小人且当保全。”[9]耆英因持论过偏受到咸丰帝的申斥。李鸿章也因其聘请幕友的条件而受到许多时人的非难。不管怎样说,李鸿章的幕府成员即使不总都是正人君子,但却都是很能干的。

但是,能干的人是有限的。在教育方面,参加科举考试仍是主要目的,愿意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寥若晨星。那些虽然受过时文训练,但能够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的人被亟亟以求,李鸿章不断地悲叹说缺乏这种人才。[10]在李鸿章看来,聪颖才智之士是保存中国的关键:“但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1]李鸿章所求之才包罗广泛,他的幕友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和受过西方影响的两个部分的代表人物。

乾隆、嘉庆两帝曾明令禁止在幕府中任用家人和亲戚(见第二章)。到19世纪后半期,这一规定虽然已经失去了效力,但是地方官员们仍能自我约束。李鸿章在弟兄六个当中排行第二,他的兄弟们在他幕府中所起的作用很有限。乃兄李瀚章,在曾国藩的幕府供职九年(见第四章)后,1862年被任为广东督粮道,开始了其仕宦生涯。在其后的岁月中,一直到他做到总督,他也从没有在他兄弟的幕府中供过职。[12]他的三弟李鹤章和六弟李昭庆,分别在他手下任淮军将领。在1853年及其以后的几年中,鹤章跟随鸿章及其父亲一道在安徽对抗太平军;从1859年到1862年,他在曾国藩手下率军作战,后加入新创立的淮军。李鹤章在李鸿章手下担任淮军将领,直至太平天国失败,他才因病引退。从1865年起直到1880年逝世,他一直在合肥过着闲居生活。[13]昭庆比鸿章小10岁,被视为家中的小孩子。他从淮军创立时起开始其军旅生涯,一直到太平天国失败,此后赋闲。然而,一年后,他又应召出山,供职于正指挥淮军镇压捻军的曾国藩手下。此后,昭庆一直在他二哥军中担任将领,直到1873年39岁去世。[14]

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及五弟李凤章,对军事或政治事务从不热心,也从没有在李鸿章的幕府中供过职。蕴章双目失明,在合肥度过了他的一生。凤章是个开钱庄的,像个守财奴,据李鸿章已故孙李国超说,他是弟兄几个中最富的,在合肥有一大块房地产,在合肥和上海还有许多当铺及其他商铺。[15]

李家六兄弟中,鸿章无疑是最杰出的一个,他一生的经历或好或坏地影响着其他弟兄的生活。虽然瀚章身为老大,并且也获致高位,但是他生性腼腆、谨慎,这就把在家族中的领导地位让给了鸿章,而鸿章是精明强干、雄心勃勃的。据说瀚章曾承认,他在仕途上的成功要归功于乃弟。[16]时势为李鸿章在其幕府中发挥他两个兄弟的军事才能提供了条件,但是,朝廷的威权、其兄弟们的品性及其病、死等因素阻止了李家派系集团的形成。因而,李鸿章没有得到他任何一个兄弟的实际帮助,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他不得不等待,等待他的儿子们成熟起来,只有这时,他才能够利用他的家庭成员在他的幕府中供职以获得实际利益。

李鸿章有六个儿子(其中一个为养子)三个女儿,其中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在他的幕府中供过职。养子是李经方,这是李鸿章幺弟李昭庆的长子,生于1860年,1878年开始在天津李鸿章的衙门中侍候养父。[17]虽然李经方于1882年成了举人,但是他又在学习英文,准备当一个外交官。1886年,他被送往欧洲,在中国驻英公使刘瑞芬手下当参赞。[18]刘瑞芬也是安徽人,淮军初创时期曾在李鸿章手下任职。1889年,经方回国,次日成为中国驻日公使(1890—1892)。1892年,他因养母去世丁忧守制,期满复出,先后跟随养父谈判签订《马关条约》(1895)、环游世界(1896)和参与庚子议和(1900)。[19]李鸿章另外两个成年的儿子,经述和经迈,从来没有在乃父手下取得过任何真正重要的职位。虽然经述(李鸿章活下来的第一个亲生子)在1885年成了举人,但是他从未积极参与过政治活动,因为他是个跛子,健康状况也很差。他只是在1896年陪伴乃父游历欧美时才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从默默无闻中为人所知。[20]经述的弟弟经迈则从没有通过任何科举考试,但是他却精通英文,经常为乃父当翻译(李鸿章从没有学过任何外文),在1900年(李鸿章逝世的前一年)陪同乃父由沪赴京参加庚子议和之前,他也没有积极参与过乃父的幕府事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