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7/7页)

[14]司百读前引书,第11页。引自《曾文正公书札》,卷3,页35b—36a。丁未年即李鸿章中进士之年。

[15]《清史列传》,卷59,页23b。

[16]同上;张仲礼:《中国士绅》,第27—28页。

[17] 《清史列传》,卷59,页23b;张仲礼:《中国士绅》,第27—28页。

[18]余玉笛前引文,第16页。引自《清史列传》,卷59。

[19]同上,第56页。引自《曾集·年谱》和《清史列传》,卷59。

[20]《清史列传》,卷59,页23b。

[21]黑尔前引书,第208—209页。

[22]余玉笛前引文,第76页。引自《清史列传》,卷59。

[23]《李集·函稿》,卷12,页6b。

[24]恒慕义前引书,Ⅰ,第464页。

[25]薛福成前引文,第160—161页。

[26]余玉笛前引文,第69页。引自《曾集·年谱》。

[27]薛福成前引文,第161页。

[28]薛福成前引文。

[29]李书春:《李文忠公鸿章年谱》,载《史学年报》第1期,第103页;余玉笛前引文,第71页。引自《曾集·年谱》;黑尔前引书,第213页。

[30]薛福成前引文,第161页。

[31]吴卫平(音):《淮军的崛起》,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论文集》第14卷,第32—33页。引自《曾集·奏稿》,卷14,第25页;李书春前引文,第103页。

[32]余玉笛前引文,第10页。引自《清史列传》和《续碑传集》,卷39。

[33]同上,第55页。

[34]薛福成前引文,第161—162页。

[35]薛福成前引文,第162页。

[36]吴卫平前引文,第32页;《曾集·年谱》,第88页;《李集·卷首》,页12b。

[37] 《曾集·奏稿》,第436—437页;《曾集·年谱》,第89页;薛福成前引文,第162页。

[38]薛福成:《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载左舜生辑:《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第164页。

[39]实际上,李鸿章并未亲自返回安徽募勇。——译者

[40]黑尔前引文,第242页;李剑农前引书,第77页。

[41]黑尔前引文,第242页;李书春前引文,第103—104页。

[42]罗尔纲前引文,第248页。

[43]李少陵:《曾国藩》,第81页。

[44]黑尔前引书,第288—289页。

[45]太平天国幼主原名洪天贵,后加“福”字,称“洪天贵福”。——译者

[46]巴勒斯:《左宗棠》,第170—173页。

[47]芮玛丽:《同治中兴》,第103页。

[48]司百读:《李鸿章与淮军》,第245页。引自《曾文正公书札》,卷24,页30b。

[49]同上书,第245页。

[50]《李集·函稿》卷6,页23b。

[51]蒋湘泽:《捻军》,第115页。引自《曾文正公书札》,卷25,第33页。

[52]同上。

[53]同上。

[54]同上书,第137页。

[55]蒋湘泽前引书,第137页。

[56]同上;《李集·函稿》,卷8,页52a。

[57]《李集·函稿》,卷8,页52a。

[58]同上;蒋湘泽前引书,第138页。

[59]《李集·函稿》,卷6,页22a。(李鸿章原话为:“设有警变,只有自将而已。”——译者)

[60]黑尔前引书,第320—321页;《李集·遗集》,卷4,页9a。

[61] 《李集·函稿》,卷3,页21a。(李鸿章原话为“幸附冀尾”。——译者)

[62]陈其田:《曾国藩:中国轮船业的创始者》,第38页。

[63]《李集·函稿》,卷1,页25b;卷2,页46b。

[64]同上,卷1,页36b。

[65]同上,卷1,页12a。

[66]同上,卷1,页20b;卷2,页46b;卷3,页17a。

[67]《李集·函稿》,卷1,页32a,33a;卷2,页46b,47a;卷3,页17a。

[68]同上,卷1,页20a;卷2,页43a。

[69]蒋湘译:《捻军》,第147页。

[70]李少陵前引书,第80页;梁启超:《论李鸿章》,第81页。

[71]马士:《太平天国纪事》,第415页。尽管该书是部小说,但是作者在中国生活多年,还曾一度在李鸿章手下工作,因而有很高的可信度。

[72]萧一山:《曾国藩传》,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