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8/9页)

[1]《辞海》(台北:中华书局,1959),上,第183, 202页;全增祐:《清代幕僚制度论》,载《思想与时代月刊》第31期,第29页。日文词“Bakufu”也是用这两个字,指幕府时代将军的军人政府。日本幕府和中国幕府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基本保持军事性质,是军事中央集权的工具,而后者不仅有军事性质,还有民政性质,而且是地方性的。见C.D.托特曼:《控制幕府权力的斗争》,载《日本论文集》,第一卷,第42—88页。

[2]1963年11月21日就该词与加利福尼亚大学陈世骧教授进行了讨论。

[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5册,第81卷,第2449页;全增祐:《清代幕府制度论》,《思想与时代月刊》,第31期,第29页。代雁门即今山西北部雁门县。

[4]司马迁:《史记》,第81卷,第2449页;全增祐前引文,第29页。

[5]《后汉书·班固传》(应为《班彪传》——译者),卷70,上,页7,载《二十四史》(上海:同文书局,1884);《辞海》(台北)上,第1032页。

[6]理雅各译:《儒家经典著作》,Ⅱ,第197页。(《孟子·公子丑章句上》第四章)

[7]司马迁:《史记》,第5册,卷85《吕不韦列传》,第2510页;第6册,卷104《田叔列传》,第2780页;全增祐前引文,第29页。

[8]《后汉书·王堂传》,卷61,第12页;张纯明:《清代的幕制》,载《岭南学报》,Ⅸ,第2期,第30页。

[9]这里所谓地方官员,包括从督抚到县令和级地方官僚。在汉代,幕府专用于部级和州级。到宋代,幕府制度则包括县级和县级以下。军事幕府也是这样,在宋代,某些低级军官(如防御使)也有幕府。全增祐前引文,第29—30页;张纯明前引文,第30、31—32页;薛福成:《叙曾文正公幕府》,载左舜生辑:《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第134页。

[10]张纯明前引文,第32页。

[11]全增祐前引文,第29页。

[12]张纯明前引文,第30页。

[13] 《中国人名大词典》(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第988页。

[14]张纯明前引文,第31页。引自曹彦约《昌谷集》。

[15]同上书,第32页。

[16]张纯明前引文,第32页。

[17]W.T.德巴里:《亲儒的重新评价》,载A.F.赖特编:《中国思想研究》,第90页。

[18]理雅各译:《儒家经典著作》,Ⅰ,第150页。(《论语·为政》)

[19]翟理思:《古今姓氏族谱》,Ⅰ,第279页。

[20]同上书,Ⅱ,第761页。

[21]同上书,Ⅰ,第394页。

[22]同上书,Ⅰ,第9页。

[23]《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25页。

[24]全增祐前引文,第30页。

[25]《元史·韩镛传》,卷185,第10页,见《二十四史》;全增祐前引文,第30页。

[26]顾炎武:《日知录》,卷17,《通经为吏》,第93页;全增祐前引文,第30页。

[27]同上。

[28]《明史·选举制二》,卷70,第14页。见《二十四史》;全增祐前引文,同杂志第32期,第35页。

[29]《明史·职官制四》,卷175,第15页;全增祐前引文,第31期,第31页。

[30]《明史·徐渭传》,卷288,第3页;全增祐前引文,第31期,第31页。

[31]全增祐前引文,第32期,第36页。

[32]全增祐前文,第31期,第31—32页,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33]C.J.斯坦利:《晚清财政:革新家胡光墉》,第3页。见梁方中(音):《中国的一条鞭法》。

[34]C.J.斯坦利:《清代的幕友》,第11页;全增祐前引文,第31期,第32页。

[35] 《大清会典事例》,卷112,页2;全增祐前引文,第31期,第32页。

[36]瞿同祖:《清代中国的地方政府》,第32—33页。

[37]张纯明前引文,第29页。

[38]瞿同祖:《清代中国的地方政府》,第8页。

[39]同上书,第9—13页。

[40]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极权的比较研究》,第307页。

[41]瞿同祖:《清代中国的地方政府》,第36页。

[42]瞿同祖:《清代中国的地方政府》,第36页。

[43]谢保照(音):《中国政府》,第297—298页。

[44]斯坦利:《清代的幕府》,第17页。

[45]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Ⅰ,第16页。

[46]璧利南:《中国的县官》,载《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北华分会杂志》,ⅩⅩⅫ,第45页。

[47]庄延龄:《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第246页。

[48]恒慕义编:《清代名人辞典》,Ⅱ,第824页。

[49]汪辉祖:《续佐治药言》,第12页。

[50]瞿同祖:《清代中国的地方政府》,第108页。

[51]全增祐前引文,第31期,第34页。

[52]汪辉祖:《续佐治药言》,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