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1/12页)

[1]指乡试、会试、殿试。——译者

[2]书中年代均为原文所有。--译者

[3]理雅各译:《儒家经典著作》,Ⅰ,第301页。(《论语·卫灵公》——译者,下同)

[4]德克·博德:《中国古代的权与法》,载《美国东方学会杂志》,增刊第17辑(1954年7、8月),第47页。

[5]德克·博德前引文,第52页。

[6]S.N.克雷默:《历史始于苏美尔》,第51—55页。

[7]瞿同祖:《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第207、220页。

[8]德克·博德前引文,第53页。

[9]德克·博德前引文,第53页。

[10]S.斯普林克尔:《清朝的法律制度》,第32页。

[11]瞿同祖:《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第242页。

[12]理雅各译:《儒家经典著作》,Ⅰ,第146页。(《论语·为政》)

[13]同上书,第401页。(《礼记·大学》第四十二)

[14]瞿同祖:《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第245页。(《论语·泰伯》)

[15]同上书,第242—243页。(引自《管子》)

[16]同上书,第245页。(引自《商君书》)

[17]瞿同祖:《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第9—10页。

[18]斯普林克尔前引文,第59页。

[19]瞿同祖:《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第270—271页。

[20]瞿同祖:《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第271—272页。

[21]同上书,第280—281页。

[22]W.T.德巴里编:《中国传统之源》,第256、259、235页。

[23]公孙鞅:《商君书》,戴闻达译,第97、218页;韩非子:《韩非子》,B.沃森译,第24页。

[24]公孙鞅:《商君书》,第64、220、225、239—240、252、308、326页;韩非子:《韩非子》,第22—23页。

[25]公孙鞅:《商君书》,第235、122—123、327—330页。

[26]德巴里编:《中国传统之源》,第235—236页。

[27]同上书,第257、100、199页。

[28]韩非子:《韩非子》,第14页。

[29]见E.G.普利布兰克:《唐代知识界的亲儒和亲法》,载A.F.赖特编:《儒家学派》,第77—114页。

[30]见H.R.威廉森:《王安石》,Ⅰ,第48—84页;刘子健:《中国宋代的改革》,第55页。

[31]张仲礼:《中国的士绅》,前言第13、17页。

[32]M.瓦尔克:《中国近代家庭法规大纲》,第10页。

[33]奥尔加·兰:《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第18页。

[34]萧公权:《农业中国》,第184页。

[35]同上。

[36]萧公权:《19世纪中国的农村控制》,载《远东季刊》,Ⅻ,第2期,第174页。

[37]萧公权:《农业中国》,第235、185、220页。

[38]萧公权:《农业中国》,第185页;奥尔加·兰:《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第18页。

[39]刘王惠珍(音):《传统的中国宗族法》,载《亚洲研究学会专集》,Ⅱ,第23页。

[40]瞿同祖:《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第69页。

[41]刘王惠珍(音):《中国族规探析:行动中的儒学》,载D.S.尼维森和A.F.赖特编:《行动中的儒学》,第64页。

[42]理雅各译:《儒家经典著作》,Ⅰ,第257页。(《论语·颜渊》)

[43]张纯明:《中国人关于好政府的标准:正史(循吏传〉研究》,载《南开社会经济季刊》,Ⅷ,第2期,第242—243页。

[44]斯普林克尔:《清朝的法律制度》,第76—77页。引自佑尼干:《中国的法律和商务》,第195页。

[45]理雅各译:《儒家经典著作》,Ⅰ,第137页。着重号是著者加的。

[46]罗贯中:《三国演义》,C.H.布鲁威特-泰勒译,Ⅰ,第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版,第5页)。

[47]A.韦利:《袁枚——18世纪的中国诗人》,第26页。

[48]H.B.马士:《中国公行考》,第35—37页;斯普林克尔:《清朝的法律制度》,第90页。

[49]M.H.弗里德:《中国社会结构》,第203页。

[50]A.韦利:《袁枚——18世纪的中国诗人》,第23—24页。着重号是著者加的。(原诗见袁枚:《小苍山房诗集》卷二十一《戊子榜发日作一诗寄戊午座主邓逊斋先生》,载《四部备要》、《集部》、《清别集》四。)

[51]吴敬梓:《儒林外史》,杨宪益、戴乃迭译,第36页,注1。

[52]同上书,第76、4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7、331页。)

[53]同上书,第122—123页。

[54]杨联昇:《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报”》,载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和制度》,第291—292页。

[55]李少陵:《曾国藩》,第68—72页。

[5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弗洛伦斯和Ⅰ.麦克休译自F.库恩德文本,第Ⅰ,Ⅱ,Ⅲ回;吴敬梓:《儒林外史》,杨宪益、戴乃迭译,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