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业(第5/7页)

“那又如何?”葛道人先是错愕,后是恍然道,“魏武帝认为那座山就是天师藏道的名山吗?”

李八百仍是笑个不停,连连点头道:“不错,不错,正是如此。魏武帝当时以为寻到如意之地,立即命手下寻找如意,甚至为此铲平名山,扩建北城,将整座名山都纳入城中。折腾数年,却连如意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众人面面相觑,感觉此事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却又大有可能。

魏武帝英明神武不假,但英明神武之人也会犯错,而且犯的错误后果往往更加严重,甚至愚蠢。

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李八百笑吟吟又道:“邺城始建于齐桓公时,本是个小城,可经魏武帝这么一搞,竟成规模。可民众当然奇怪,不知道魏武帝劳民伤财为了什么。魏武帝想必是觉得此事不好交代,就和谋士荀攸商量此事。亏得荀攸脸皮够厚,竟想出一个谎言,说什么魏武帝是夜宿邺城,半夜见金光由地而起,掘得铜雀一只。古时候大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魏武帝得铜雀,也是吉祥之兆,当立邺为都,建铜雀台纪念。百姓振奋,却不知道这根本是个谎言。魏武帝却是大喜,命荀攸着手此事,荀攸于是又建铜雀台在名山之上,却仍不死心,暗中不知挖地多少丈,还在秘密寻找如意的秘密,深信如意就在邺城之内。”

慕容晚晴秀眸圆睁,满是不可思议的神色。

她当然也知道铜雀台的典故,可从未想邺城兴建、铜雀台的建立会有这种内情。乍听不可思议,可李八百说得有鼻子有眼,因果清晰,让她怎能不信?

“更好笑的事情是在后面。铜崔台虽建立了,可魏武帝根本没心思立什么铜雀,只一心寻找如意的秘密。后来掘地规模变大,又建金虎、冰井两台,实在是欲盖弥彰。而东吴孙权也知道这秘密,在江南也拼命地寻找,一日突传出消息,吴国在金陵旁的紫金山掘地挖出一铜匣,内有一白色如意。”

葛道人接道:“不错,史书曾记载过此事。不过都说那是秦始皇传下来的东西,那时候那东西还没有名字,都说秦始皇看出金陵本有天子之气,才用那物镇住王气。”

“这么说,如意是被孙权所得了?”帛道人皱眉道。

李八百笑得前仰后合,摆手道:“这不过是孙权放出的烟雾罢了,那不过是个假货。一个人没什么目的,怎么会去掘山?他欲盖弥彰,不过借此警告曹操,他吴国有如意在手,让魏武帝小心。之后,魏武帝和孙权之间因为这事勾心斗角,不知道起了多少风浪。”

众人瞠目结舌,想着这其中的错综复杂,感慨万千。

只有孙思邈立在那里,脸上又有了沧桑之意。

这些内情,他是不是早就知道?

当初他和冉刻求提及此事时,脸上不也是这种表情?

李八百越说越开心,竟有少见的振奋:“晋室南渡后,后赵国石虎占据了邺城,画蛇添足地在铜雀台上多加了一只铜雀,以为神灵庇佑,能保佑他找到如意。这秘密一直极其隐秘地流传在庙堂上,随后冉魏、前燕、东魏先后占据邺城,直到齐国,亦是立都在邺城。世人都说邺城有王者之气,因此这么多人建都于此,却根本不知道事情的源头不过是因为天公将军说过的一句话。那些人更没有想到,名山不是名山,而是指昆仑,你们说这世上还有这么好笑的事情吗?”

他说到这里,已然捧腹,笑得泪水似乎都要流了出来。

众人中却没有一个发笑,闻此隐秘,倒觉得人性之悲莫过于此。

李八百狂笑中,终将如意源头说得清楚明澈。

慕容晚晴被这段秘辛吸引,听后唏嘘中也不由怦然心动。

李八百说的虽然神秘,可合情合理,有根有据,让人不能不信。

人之将死,并言也善。张角临死所言当然是真心所言。

原来世上真有如意,原来如意是从张角那时开始流传于世,民间庙堂虽有如意,但那真具神通的如意根据张角所言,是在天师手上。

天师张陵死斫,将《金篆玉函》和一生所学封在昆仑,那如意呢?也可能所在昆仑。

但世人当初不知名山是指昆仑,因此引发了无数的猜想,就算魏武帝那种人雄,也难免卷入其中,苦苦追寻如意的下落。

可寇谦之、孙思邈、李八百,甚至那黑衣人,他们怎么知道名山就是昆仑?

疑问归疑问,毫无疑问的是,见过天师秘藏的人可能就见过如意。

孙思邈入昆仑十三年,从张陵遗留秘藏中学艺,那如意可能就落在孙思邈的手上。

怪不得李八百一直苦苦追踪孙思邈索要如意,就是因为他早知道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