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西汉皇朝的盛极而衰(第11/12页)

汉宣帝一听很有道理,赶紧吩咐河西各郡县,严密监视匈奴动静,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报告。一个多月后,河西情报人员传来可靠消息:西羌某部落狼何派人向匈奴借兵,准备攻打楼兰与敦煌,切断汉朝与西域的连接枢纽,拿下郑吉带领的数千西域屯田兵。然而实际上,狼何部落远在阳关(玉门关之南)西南,并没有什么实力,他们居然敢打汉朝屯军的主意,这一定是匈奴人搞的鬼。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赵充国的判断是对的。汉宣帝让赵充国出主意,赵充国认为:匈奴与西羌某些小国已经统一目标,但他们暂时不会出兵,等到秋天马肥之后才会有所行动。赵充国还建议汉宣帝应立刻派使者巡视边塞,囤积粮草,加强守御;同时区别善恶,严打首犯,采取分化离间的方式,瓦解羌族联盟,应先下手为强,破坏匈奴的阴谋计划,并推荐了当时的酒泉太守辛武贤出使边疆。

汉宣帝接受了赵充国的建议,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他不吸取教训,又一次自己拿主意,选择让丞相魏相与御史大夫丙吉来谋划此事。魏、丙二人不同意让辛武贤出使,反而决定让义渠安国戴罪立功。汉宣帝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同意了,还给了义渠安国调兵的虎符,吩咐他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自己做主。

赵充国又一次气炸,义渠安国这个不靠谱的人,这次出使肯定又会坏事。果然,义渠安国继续发扬“不靠谱”精神,把赵充国的建议抛到脑后,决定跟羌族死磕,把他们全干掉算了。

公元前61年春,义渠安国率领两千骑兵,来到羌人聚居处附近摆了一出“鸿门宴”,假装请先零等三十多个西羌部落首领前来开会,会开到一半,义渠安国忽然翻脸,大开杀戒,把这三十多个羌人部落首领全都砍了。这还不算,他又趁羌人不备,发兵攻打羌人聚居区,一口气斩杀千余无辜羌族百姓。可是,羌族并没有全部跟匈奴勾结,比如以靡当儿、靡忘为首的一部分羌人首领,他们是主张归顺汉朝的和平派,与汉人在河湟地区和平共处,与匈奴勾结的只是小部分羌族人。

义渠安国的鲁莽行为刺激了已经归顺汉朝的先零首领杨玉等人,带着满腔愤怒脱离了汉朝,甚至号召包括靡当儿、靡忘在内的西羌各部首领揭竿而起,向汉朝边塞城邑发动猛烈的攻击。义渠安国这下惨了,他的部队在浩亹(音高门,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大通河东岸)这个地方遭到羌军袭击,伤亡惨重,所有的武器和粮草全都丢失。这位安国君一口气逃到令居,闭城拒守,赶紧向长安求援。

接到救援信号的汉宣帝让当时的御史大夫丙吉挑选有能力的人出征。丙吉就找到老将赵充国商量,谁知道赵充国听完之后就推荐了自己,并且强烈建议没有人比自己更适合了。丙吉当场傻眼,当时的赵充国已经古稀之年,是属于国宝级的人物,让“国宝”带兵出征恐怕不太合适。但丙吉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去把赵充国的话传达给汉宣帝。汉宣帝听了也很惊讶,但他也没说什么,主要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于是让丙吉再跑一趟,去找赵充国确定一个问题: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丙吉无奈,只好再跑一次腿。赵充国在听完汉宣帝的问题后,书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这句名言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汉宣帝听了赵充国的回答后,爽快地答应让他出征。

赵充国到前线后,审时度势,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组织军事进攻,而是要从内部逐渐瓦解羌人并不牢固的同盟关系,能不攻自破最好。但是长安的主战派给汉宣帝上书,说最好在七月份水草好的时候进攻,带上三十天口粮就能完成出击,即便不能消灭敌人,也能抢一些农业品回来,打击他们的生产力。若等到冬天,不仅天气不合适,而且战马也发挥不出优势,打赢的概率会减少。汉宣帝把这个建议传达给了赵充国,没想到赵充国立刻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每人每马带三十日口粮的话,则每匹马又要驮米又要驮人,还有衣服兵器等,负重太多,跑不快,不仅没法追击敌人,而且还有被关门打狗的风险。

汉宣帝没办法,只好又任命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主战的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参与对羌作战,并再一次督促赵充国出战。为了说服赵充国,汉宣帝甚至搬出了天象大法,说如今五星出东方,是大吉的预兆,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一定会凯旋,你要是不出战那就凶多吉少。但是老成持重的赵充国吃了秤砣铁了心,不但不接受汉宣帝的洗脑,反而苦口婆心地劝宣帝接受自己的策略。

同年秋天,赵充国生了病,宣帝除了慰问之外,又下令让破羌、强弩将军主动出击羌人。病中的赵充国看到羌人归降的已有一万余人,估计将来归降的会越来越多,此时更不能轻举妄动,于是他上书反对出兵,而且要求大规模屯田,以镇西羌。这个时候汉宣帝耐不住性子了,质问赵充国:如果按照将军的办法,这羌族什么时候才能拿下?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