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瀛台落日 第一○八章(第11/17页)

“是认同宗。”奕劻紧接着问,“姜翰卿到底还动不动呢?”

“照此样子,怎么能动?那天‘里头’倒是跟我提过,说姜某人老得路都走不动了,又说张勋当初保驾有功,忠心耿耿的,不如派他去接毅军。我说,我得查查这回事。姜桂题果然太老了,也该让他回家过几天安闲日子。”

所谓“里头”是指隆裕太后,奕劻便问:“这么说,是答应他了。”

“答应归答应,不能办还是不能办。”载沣于此事很有决断:“里头不提就不提,如果再提,我就说,一动姜桂题会闹兵变,谁肯负责,我就动他。”

“如果回一句,我负责。摄政王怎么办?”

“我呀?”载沣想了一下答说:“我就说,我把姜桂题找来,请太后当面跟他说。”

奕劻几乎要笑,这是异想天开的办法,但亦不能掉以轻心,以相当认真的态度说道:“这一来,不就等于请太后来管事吗?”

“啊,啊!”载沣一惊,不自觉的认错:“我倒没有想到,差点坏事。”

“太后不能召见外臣,此例万不可开!请摄政王记住,此测一开,后患无穷!”

“说得是!我想通了。”载沣问道:“如果里头逼着让张少轩去接毅军,闹出事来也敢负责,我该怎么说?”

“这有两个说法。一软一硬。不知道摄政王愿意怎么说?”

“你把两个办法都说说!”

“好,先说软的,摄政王不妨这么说:太后深宫颐养,如外头闹兵变,怎么好惊动太后,让太后来料理这种麻烦,岂不叫天下后世,骂尽了满朝文武?”

“硬的呢?”

“硬的就说:京城里一闹兵变,惊了宗庙,只怕太后也负不起责!”

载沣踌躇着说:“硬的太硬,软的太软……。”

“那还有个不软不硬,折衷的办法。摄政王不妨这么说:本来毅军如闹兵变,自有国法制裁,只是投鼠忌器,太皇太后的梓宫,尚未奉安,不能不加顾虑。”

不待他说完,载沣便已完全接受,“好,好!”他说:“这个说法好得很。”

即由奕劻划此软硬之策,载沣对他的观感,大为改变,过去中了载泽的先入之言,总觉得“老庆”是个老奸巨猾的模子,此刻却在想,姜到底是老的辣,算无遗策,只要他肯尽心,还是比别的人靠得住。

于是他开始要吐露肺腑之言了。话从铁良谈起:“铁宝臣很不安分,庆叔,你听说了没有?”

“庆叔”二字在奕劻听来很陌生了!自从颁布了摄政王监国的礼节,规定以爵衔相称,其间只有过年叙家人之礼,才听他叫过一声“厌叔”,算来不闻此称,已半年有余,因而不免微有受宠若惊之感。

不过表面上他仍旧保持着这一天侃侃而谈的神态:“铁宝臣不安分,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他说:“打练警卫军起,他心里就不痛快,处处跟良赉臣闹别扭,老七跟我提过好几回。莫非在摄政王面前就没有提过?”

“提过,可是我又有什么法子。最近,听说他往鼓动风潮,打算让里头出面来管事。这可太胡闹了!”

“倒也不能说胡闹!真的让他把风潮鼓动起来,就算能压下去,亦非朝廷之福。”

“就是啊!防患未然。庆叔,你有什好法子?”

奕劻想了一下淡淡地说:“法子多得很!不过我不敢胡出主意。”

“咦,庆叔!”载沣大为困惑:“你怎么这么说?”

“从前我替老佛爷出过好些主意。大概十个主意听我八个,这八个主意,都有效验。摄政王听说过没有,那些主意是我出的?”

“没有!”

“当然没有。老佛爷能教人佩服,教人怕,就在这一点上头。凡事她自己拿主意,而且用人不疑。”奕劻怕他还听不懂,索性挑明了说:“摄政王听载泽的话,我可就不便出主意了。因为我出主意是帮摄政王,载泽出主意是帮里头,完全两码事。”

“庆叔,你放心,你放心!”载沣一叠连声地说:“我再也不听他的话了。”

“我想摄政王也不能再听他的话。不然非弄成个太后垂帘的局面不可。”奕劻接着又说:“铁宝臣非去不可!找个地方让他当将军去。”

“好!”载沣点点头:“什么地方呢?”

“得要找个好地方。”

“那自然是江宁。可是……。”摄政王不知道怎么说了。

“摄政王是怕江南地方好,他会在那里兴风作浪?不要紧!江南大地方,人才荟萃,不容他胡作非为。倒是偏僻地方,他爱怎么就怎么,没有人管得住他,反倒不好!”

载沣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用江南的士绅,管住铁良,不由得笑道:“庆叔这一着高。”

接下来谈到张之洞的病势。摄政王提出一个疑问,如果张之洞出缺,对政局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