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的三个研究者(第2/2页)

费正清知道自己要想超越马士,就必须在中文方面下功夫。1932年初,他再次漂洋过海,来到了上海。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海关的地方,时间是1854年,费正清希望从这个起点开始,一步步地进入赫德的世界。但一个意外人物的出现把费正清挡在了这个世界的门口。这个早已埋伏在半路上的“程咬金”就是魏尔特(Stanley F.Wright)。魏尔特出生于英国,1903年来华进入海关工作,历任帮办、副税务司、税务司等职务,并长期担任总税务司机要秘书。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费正清一到上海就拿着马士的介绍信前往拜访。总税务司是辛亥革命予以保留的晚清机构之一,1929年后从北京移至上海。费正清在魏尔特那里没有得到马士那样的欢迎,他的到来一下子让主人大为警惕。原来魏尔特正在计划写一部海关史,或者说是一部赫德的传记,因为在他看来,中国海关在赫德工作的那段时间,基本上就是赫德的传记。

这样的传记由魏尔特来写自然颇为合适。魏尔特长期供职海关,熟悉业务,接触过海关有史以来的大量材料,而且作为机要秘书还能够看到一般海关人员无缘一见的机密文件。面对这样一个优势明显的对手,费正清立刻决定把自己研究课题的下限划定在1858年——赫德是1859年才入海关的,这样绝对不会和魏尔特冲突;并且他明确地告诉魏尔特,他将把以后四年的留学时间主要用来学习中文和阅读中文材料,并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北京而不是上海。

魏尔特长达900多页的《赫德与中国海关》(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一书于1950年问世,三年后,费正清的博士论文《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也出版了,这篇论文是在他1935年提交给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写而成的,那篇论文讨论了1850至1858年中国海关的起源问题,而1953年的论著则不仅把论题扩大了,而且时间也调整为1842至1854年,离赫德掌管海关的时间更远了。

马士当年因为没有看到赫德的日记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计划,而魏尔特在这一方面也并没有走得更远,估计他也同样遭到了赫德家属的拒绝。赫德的日记直到1971年由其长孙捐献给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才大白于天下,这已是魏尔特去世20年以后的事情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利用这一珍贵的史料,费正清和他的同事很快投入了整理工作,在1991年他去世前,赫德的早期日记分两大册(1854—1863,1863—1866)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对于一辈子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的费正清来说,这一工作或许比写一本赫德的传记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憾,马士和魏尔特在世时没能看到赫德的日记,而费正清则是在身前没能完成《马士传》的写作。马士在中国海关三十多年的工作业绩虽然难以和赫德相比,但他的一生无疑也见证了晚清历史的波澜曲折。学术研究大约永远都是一个将留下种种遗憾的事业。

原载《读书》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