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辽代的一块木头(第2/6页)

在中共军队进入北平前,沈从文在《苏格拉底谈北平所需》一文中,公开表达了他的“美育代替政治”的理念。他假借“苏格拉底”之口诉说自己对北平未来发展的设想。“苏格拉底”认为,像北平这样一座历史古都,“应有一治哲学,懂美术,爱音乐之多能市长。北平应建成一个历史文物的花园,警察员工的工资应提高到园艺师的水平;他们如果检查私人住宅,只是为了卫生和绿化问题提出建议;故宫博物院也将改变其机关制度而按学校制度组织,真正发扬文化而非发卖文化;作为美丽园中的大学,将被重新设计为花木掩映的花园,学生多于温暖阳光下读书谈诗,课堂及长廊均挂有风景画等美术作品;宣传标语通知均被限制到约手掌大小,且只能于盥洗间、饭堂这类地方张贴,免破坏学校整洁……”而古建筑专家、联合国大厦建筑设计委员之一梁思成如若能够出任副市长,则“实为中国一大光荣事”。2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率22万国民党守军起义投诚,北平实现和平解放。接着,朱德和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两位军代表再去清华园,请梁思成组织师生编写一份《全国古建筑文物简目》(以下简称“简目”)和《古建筑保护须知》,以便印发给南下作战部队。于是,一份长达百页的“简目”,成了梁思成和清华大学营建系献给新生政权的一份厚礼:它在战争中保护了古建文物免遭误炸,还对50年代初全国开展的古建文物调查保护起了铺垫作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即是以“简目”作为蓝本。

林徽因和清华建筑系第一届学生在一起。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春天,解放军已在作渡江准备,急需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协助工作。第四野战军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平津两地招收了一万名青年学生参军。二十岁的梁再冰正在北大西语系读三年级,也毅然报了名。父亲梁思成脊椎有病,佝偻得厉害;母亲林徽因患肺结核,已卧床多年;弟弟梁从诫正在上高中三年级。当她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选择时,担心父母会不同意。夫妇俩的确感到突然,感情上也难以割舍,更担心女儿的学业因此半途而废。但梁再冰态度坚决,他们也不再坚持,最后双方妥协,等参军一年后,梁再冰再回北大完成学业。那时人们有所不知,参加了革命,就是党的人,一切得听党的安排,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年4月,梁思成把女儿送上了南下的列车。

一个月后,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5月22日,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召开的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梁思成、林徽因与北平市副市长张友渔、市建设局局长曹言行及工程师华南圭等人一起,讨论了有关北平建设发展的系列计划,形成的一份决议是“正式授权梁思成先生及清华营建系师生起草西郊新市区设计”。梁思成在这年6月写下的《城市的体形及其计划》中,有这样一段话:“有限度的市区是不许蔓延过大的市区。最理想的是以五六万人为最大限度。超过此数就应在至少三四公里距离之外,另建一区。两区之间必须绝对禁止建造工商住宅建筑,保留着农田或林地。这种疏散的分布,可使每区居民,不必长途跋涉,即可与大自然接触。”他想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更有效的集中领导”,汲取西方工业化国家一百余年来的发展经验,解决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问题,希望把北京建设成像华盛顿那样“风景优美、高度绿化、不发展大规模工业的政治文化中心”,“能像罗马和雅典那样的世界旅游城市”。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女儿梁再冰。

新生时代,只争朝夕。一身是病的梁林夫妇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梁思成担负了大量的行政工作,仍在清华教课,讲“中外建筑史”,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建筑概论”、“建筑设计”;逐字逐句地审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他要求师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那些建筑的形象。据青年教师、梁思成的助手郑孝燮回忆:“梁先生重任在肩,异常繁忙。他在清华园住的新林院8号宅院的客厅,不但变成了这位建筑系主任的会议室,同时又等于主要来自全国政协的重大任务研讨方案和设计绘图的工作室,有时是夜以继日地忙着。他的夫人林徽因和建筑系的部分教师都是他完成任务的核心骨干。那一段难忘的时间,新林院8号客厅的灯光常是彻夜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