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死线(第2/3页)

随着舆论战的展开,接受扶桑正府命令与军部合作的商人发现,工作越来越难开展。

来自山东的戏班名角,电影明星,又或者是唱曲说书演文明戏的团体,开始在各省展开关于倭寇进犯,山东以省敌国,誓死捍卫共合的宣传。邻省富商、地主人家的子孙,也有不少在城市的新式学堂学习。这些正在少年的学生,正是报纸的主要消费群体,接受了舆论的引导之后,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山东的宣传员。

加上扶桑甫一占领龙口,就开始强行兑换贵金属,试图以军票代替鲁票使用。这也让周边各省商人心生警觉,对扶桑人采取了敌视与戒备的态度。

不管是采购军食,还是筹措物资,都变的格外艰难,即使是买办出面,成效也不明显。一些聪明的扶桑商人,开始采取买办再雇佣买办的方法,不让自己身份暴露,乃至冒充成鲁军特使购买物资。可这一来,成本越推越高,战争的支出,已经超出了事先的估计。

正面战场上,虽然扶桑陆军依旧保持胜势,鲁军难以形成有效抵抗。可是在舆论战上,却是扶桑一方处于劣势。向来对战争持袖手旁观态度的中国商人、士绅,这次变的有所倾向,这就让进攻者的日子变的难过起来。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扶桑的国力,都不允许军方发动一场目标为整个中国的战争。这是一场扶桑一国对山东一省的战争,也只能是一场以国敌省的战争。

不可能对其他各省发动侵攻,就得想其他的方法,解决当下的补给问题。靠着当前勉强够用的物资补给,必须找到一个解决山东问题的方案。

“坚壁清野,也有它的极限所在。山东只有这么大,又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逃难加上转移,大部分百姓,还是处在我们的控制区内。区别只在于,我们控制的是线,他们藏匿的是面。”

一向吊儿郎当的铃木寿一,一旦正经起来,却是让神尾都要刮目相看的优秀指挥官。他不是参谋,却比一堆作战参谋加起来都有用。扶桑靠着之前和山东的贸易,绘制了极为精确的军事地图,整个山东的山川地理,对扶桑人来说,皆无秘密可言。铃木拿着短棍,在地图上指点河山。

“山东的迁移,不是无限制的。即使以赵冠侯的控制力,把重要工业以及物资,转移到潍坊一线,已经是他的极限所在。我军只要突破潍坊继续西进,那么,鲁军的坚壁清野战术,就正式宣告失败。共合正府与山东省正府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袁正府下命令,要求山东兵工厂内迁河北,被山东断然拒绝。如果我们的部队,可以突破潍坊,那么山东就很难保持超然地位,与正府抗争。整场战役,必然不败而败。”

短棍在潍坊、寿光一线重重的戳了几下。“在我看来,这就是山东的死线。如果,他们放任我们通过这一线,那么代价就是,打烂整个山东。事实上,山东不管从影响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下不了这个决心。前次我骑兵联队在此,遭遇军阀赵的嫡系骑兵旅并发生战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潍坊属于山东不可放弃的重镇,那么,我们就在这里,歼灭山东的抵抗力量。赵冠侯认为青岛要塞永攻不落,我们就给他一点教训,不需要正面进攻,一样可以让要塞无力化。”

对比青岛的铜墙铁壁,潍坊的防御就显得十分单薄。根据搜集的情报,潍坊虽然也修有堡垒群,但是远较青岛来的简陋。对比攻略青岛的难度,显然潍坊是一个软柿子。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咽喉,扼南北要津,自身又有丰富的矿藏,且是北中国重要的手工业基地。控制这一区域,符合本土财阀的利益,想必他们也愿意为了这次潍坊战役提供更多的后勤协助。

神尾点头道:“铃木君的意见很好,比起攻打普鲁士人投入重金修建的青岛,拿下潍坊,进而席卷济南,更符合我军利益。只要济南易手,青岛也就失去防守价值,自然会不战而降。”

“或许用不到那么麻烦,只要我们攻克潍坊,近而控制寿光一线。中国商人的信心就会崩溃,认识到我皇国陆军不可战胜的事实之后,他们自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从抵制,变为合作。赵冠侯这个鲁督,必然成为合作的牺牲品,不需要我们出手,山东人自己就会驱逐他。中国人不见棺材不掉泪,只要给他们一个足够大的教训,他们自己就会投降。至于青岛,就交给海军和他们的陆战队负责进攻,牵制鲁军兵力。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在龙口犯了大错,也该拿出一些诚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个牵制任务,就让海军来完成吧。”

在场众人自然明白,铃木的战术,是对鲁军进行双杀。山东虽然有两师两旅的正规部队以及一个师的省军,但是最有战斗力的,还是北洋老底子第五师,以及张怀芝第二混成旅升格而成的共合陆军三十七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