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新军新政(第2/3页)

而在朝廷里,太后准备成立编撰官制局,改革官制,参考泰西列强的官制,重新设立官位。袁慰亭作为北洋大臣,疆臣首领,也在官制局之内,作为会办。他对于这个身份显然极有兴趣,于改革官制,推行宪政一事,亦是雄心勃勃。

在军机处里,他只是学习行走的打帘子军机,按照时人笑谈,他的位置类似于轿夫中的第四名,全无主意。以他的出身,能做个全无主意的军机,已是难能可贵。可是他官职一高,志向与过去就不相同,再做个低眉顺眼的小媳妇,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追求。

在他头上压制的,主要就是翟鸿机这个大军机。他是翰林出身,单是这一条,就能把袁慰亭这个童子军机压的死死的翻不了身。朝内朝外,翟子久门生故旧无数,又是袁慰亭所不及之处。

若是官制改革,则旧有的出身之类的优势谈不到,即使门生故旧的关系,也不再能用。官身操纵,将控制在官制编撰局手中,以局而压吏部,自可让袁慰亭摆脱尴尬的出身,从而不受人挟制。

一想到可以扬眉吐气,不受制于人,他自是甘愿冲锋陷阵。赵冠侯身在局外,反倒是比他冷静许多,沉默片刻之后,忽然问道:“姐夫,谭壮飞等人,血尚未凝,你觉得老佛爷为什么突然支持宪政?”

袁慰亭对这个问题颇有些不解“朝廷战败,有目共睹,慈圣东狩,途中饱受颠沛之苦,行宪政变法图强,也在情理之中,这有何可疑?”

“姐夫,咱们想一想,即使我国行了宪政,与那些国家开战,胜负又如何。高丽之败,我大金对扶桑,一国敌一国,大国败小邦,比起这一次其实要窝囊的多。那时要行宪政,老佛爷的看法又如何?”

袁慰亭愣了愣,他先入为主,认定庚子之败,败于体制。太后亲见江山崩解,帝都沦陷的惨剧,所以要行宪政振兴国家,并未他想。

赵冠侯此时一提,他也想到,若论窝囊,则高丽之败,窝囊程度远超过这次与联军交战,当时慈喜不行宪政,这回却坚定的行宪,这里倒是有点可疑。他问道:“那依你之见呢?”

“小弟年轻,说不好,何况在宫里的耳目也没把消息送出来,这话不敢乱说,只能瞎猜几句。我听说张香涛入阁,不免就想起一件事,张香帅一入阁,东南互保上的人,也就姐夫您一个在地方掌权了吧?”

他这话一说,袁慰亭心头一震,仿佛一记铁棍正中顶梁,顿时将他的兴奋与欣喜砸个精光。东南互保之中,除去一些附和者外,主要的人物,除自己以外,李秉衡勤王自尽,章桐议和捐躯,刘一乾病故,张香涛已是最后一个有力之人。余下的巡抚之流,不过是碍于形势,受总督胁迫,不得不列名附署,慈喜也不会记着他们。

张香涛此次入阁,可以看做是提拔,但是反过来说,也如虎离深山龙离大海,离开他辛苦经营的湖广而入京,从海外天子,变成了阁臣。乃至官制改革之后,他又是一个什么地位,也难说的很,这一镇以假皇帝要挟过太后的诸侯,就已经被削为无爪螃蟹,不复为害。

这样算来,当初列名其上的人里,实际为疆臣的,就只剩了自己。那么补自己入军机处,固然可以看做是提拔重用,也可以看做是明升暗降,夺去权柄。

改革官制,必要得咎于同僚。如果按自己曾经的想法,大刀阔斧,裁汰冗员,竟是不知不觉之间,走上了变法众人的旧路,于朝廷之中四面树敌。等到官制改革完成,自己的位子怕是也难保全。

乃至于太后支持宪政,改革官职的用心,由此也可以推敲出来。她春秋日高,来日无多。宪政是九年之后的事,到时她是否还在人世犹在两可,而一改革官制,督抚之权立等可收。

自洪门中兴以来,日益提高的督抚之权,收归朝廷,老太后自当日解决曾、章等人的势力之后,这一记杀招用出,既得士人乡绅之心,又将天下督抚操纵于股掌之内,使其不复为害。即使练兵处的兵权,到时也随时可以收回,说不定就为他人做了嫁衣。

袁慰亭自身的头脑极是精明,一想明这一层,身上出了一身冷汗之余,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拉着赵冠侯的手道:“内弟,这一回可是多亏了你提醒,否则,我怕是要吃个大苦头。进了京里,为老佛爷冲锋陷阵,等到完事之后,说不定反倒无功有过,成了替罪羊。”

“姐夫,你过奖了。小弟这点见识,拍马也追不上姐夫。无非是这次在关外办军务,经历的事多了,想的就多了些。且小弟不在局里,有些时候,可能看的更清楚。这也是我自己胡乱揣测,老佛爷是什么意思,我们外人哪里猜的透,说不定小弟想的全然不对,老佛爷就是要一心变法行宪,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