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康熙的谋算(第2/3页)

“都统大人,那两名齐国使者正在用纸笔写写画画,是否予以禁止?”一名参领走到带队的满洲八旗镶蓝旗副都统岱春面前,小声地禀报道。

“且由他们。”岱春扭头瞥了一眼正坐在海子边的两名齐国黑衣卫使者,冷然说道:“待到了归绥城,见了皇上,再行定夺。此时,暂不可得罪他们。咱就不信了,他们还能将这沿路观察到的地形地理都给描绘出来,带出草原?哼,领走之时,自当要搜捡一番,细细盘查,以免露了我大清的虚实!”

岱春年约三旬许,御前一等侍卫出身,早年跟随我大清朝廷出奔京师,避至漠南时,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龄,自然未曾亲身体会齐国“黑衣贼军”的铳炮犀利,更未直面其兵锋,心中倒没有任何忌惮畏惧之心。

几天前,他带着五百余满蒙骑兵,在大同长城北侧接到从内陆回返的额尔岱等一行人,其中便有这两位齐国黑衣卫军官。要不是熟知额尔岱身上有皇上亲赐的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爵位,更是蒙古八旗镶红旗都统之职,就凭他带着两名齐国黑衣卫军官,差点就以为他们已经投了秦国,还勾连了齐国。

闻知他们此行辗转中原数个省份,行程数千里,除了探查大量的秦国内政、经济、军事等情报信息外,还通过罗氏子弟联络到了驻登州的齐国皇室成员,与之进行了一番接触,以期获得齐国给予一定的军械和物资支持。随行而来的两位齐国黑衣卫军官,就是奉其上官的命令,前来归绥,考察我大清所处的形势以及据有的实力,以确定是否予以支持和援助。

话说,这几年我大清困守漠南,日子是愈发艰难了,尤其是七年前,几位大清皇商被秦国军方一锅端,整个草原便断了物资供应,仅靠十余年前掠来的数千汉人工匠,敲敲打打,勉力支撑。

尽管,我大清不时派遣精悍八旗官兵侵入汉地,欲图掠些物资和人口,补充损耗的实力,但在秦国的严密防御下,其实每次所得甚少,甚至有时候还会遭到秦国边镇的强力反击,损失不少旗丁。相较于拥有无穷无尽人力的秦国,我大清即使在小规模的冲突中损失轻微,那也是得不偿失,让人无法接受的。

要知道,草原上气候环境恶劣,物资贫瘠,婴幼儿的死亡率非常高。一名合格的八旗甲兵,辛辛苦苦培育十几年,却被秦国军兵凭坚垒以火器轻而易举的击杀在野外,想想就让人脊背发凉。

因而,在汉地界内,但凡遇到稍有武力的堡寨、村屯,只要能造成人员损失的情况下,我大清八旗官兵一般是不愿倾力攻打的,就算斩首数百,抢得几十口锅,百八十铁盆,但有官兵伤亡,那也显得极为不划算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大清八旗就非常惜命,畏于战阵,不敢与秦国直面以击。三年前,秦国在“意外”获得了青海、甘肃、乌斯藏等大片领土后,陡然气焰嚣张起来。他们从张家口、大同两个方向出兵五万余,意图拔除绥远城(今乌兰察布市),并于此嵌入一枚重要的楔子,进而威胁归绥。

我大清为此集结万余精锐满蒙八旗骑兵,不断强袭秦军行进队列和后方补给,最终迫使秦军后撤,粉碎了这次声势浩大的进攻,斩首四千六百余,极大震慑了秦军,使其未敢再次组织这般规模的军事进攻。而我八旗官兵也在此次战斗中,付出了一千两百多人的损失。

在与秦军中小规模的游斗和拉锯作战中,八旗官兵是愈感吃力。因为,对方的火器装备是越来越多,更兼有那种马拉小炮随行。若是正面以敌,虽然我八旗官兵凭借弓马娴熟和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可以击溃两倍以上的当面之敌。但付出的伤亡,却是极为惨重,交换比往往达到1:2,甚至有时会高达1:1。

一想到汉人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源源不断的军队补充能力,我骁勇善战的八旗官兵哪能这般跟秦军拼消耗!

是故,在这些年的缠斗中,我大清官兵但凡没有十足把握,并且不能避免更大的伤亡的情况下,是很少与秦军正面交战,而是充分借鉴昔日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即高速机动性,长途大迂回,以及长途奔袭作战和避实击虚,分进合击包抄等骑兵战术。

但是,让大清所有八旗官兵最为忧虑的是,随着数年前秦军控制了甘宁、青海等西北地区,由此获得了充足的马匹资源,使得秦军的骑兵数量正在以每年三五千骑的速度增加。假以时日,待秦军拥有数万骑兵时,我大清八旗据有的高速机动性将大打折扣,优势不再,恐将面临对方铺天盖地地全面进攻。

那时,我大清将何去何从?

……

“索额图,罗刹人怎么说?”康熙帝盘腿坐在软塌上,将手中的清茶放在矮几上,面带期望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