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茶叶产业的起步(第2/3页)

1640年左右,在荷兰,草药医学小范围内推荐人们喝茶,并把茶叶这种稀少昂贵的植物当作退烧药和补药。茶叶在药店出售,并被作为“贵族的乐趣”与朋友共品。直到17世纪60年代起,一场真正的饮茶风潮被掀起,茶叶才进入了贵族家庭。渐渐地,茶叶也成为了阿姆斯特丹整个上流社会的饮品。

此后数十年时间里,茶叶进入欧洲大陆,但只有贵族、君主和社会上最富有的消费者,才买得起这种象征身份地位的东方奢侈品。在法国,路易十四沉醉于奢侈生活,他喜欢用黄金茶壶泡茶,以凸显其高贵的身份。欧洲各国的精英和有教养的文化阶层,很快把法国的品位和优雅的概念传播开来,茶叶得以走入更多国家。

至于后世的茶叶消费大国—英国,接触的茶叶要更晚一些时间。在17世纪60年代以前,伦敦市场上的少量茶叶主要来自于荷兰,茶叶还没有能够直接由英国商船从亚洲引入英国。可能是借1661年英国的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的婚礼之际才进入英国皇室。到18世纪,茶叶在英国取得极大的扩展,从1720年开始,茶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茶叶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追捧,成为全国性的新型饮品。

虽然,英国东印度公司后来掌握了茶业的专销权力,但是由于中国掌握了茶叶在整个环节中的绝大部分利润,这使得东印度公司费力不讨好,赚取的利润相当有限。在18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开始一面进口中国茶叶,一面展开了自己种植茶叶和自产自销的相关套路。

然后,东印度公司便在印度大面积种茶,而印度阿萨姆地区就产茶,也就是最初的阿萨姆红茶,接着又从中国偷学了部分制茶工艺,很快就把阿萨姆红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掌握海洋的英国对阿萨姆茶专供传销,想用阿萨姆茶逐步占据中国茶叶的市场份额。

但是以阿萨姆茶为代表的印茶在18世纪的销量并不理想,欧洲人不愿意买又贵口感又一般的印度茶。于是就给了民间贩卖私茶的空子,这些人从中国等地进口茶叶,然后比东印度公司更低的价格流通于市场。然后造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大量积压在伦敦仓库,而英国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1773年议会通过了著名的《茶税法》,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颁布《茶税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它的北美殖民地倾销茶叶,直接赋予了东印度公司将茶运往北美的权利和从英国免税出口茶的权利。不再缴纳高额关税,使得东印度公司茶叶比当时私茶便宜了50%以上,导致很多的走私和本地种植的茶叶商人无法生存。于是,北美的农场主们不高兴了,然后就有了震惊世界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再然后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最终1776年7月4日,那个后世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

一个茶叶事件,让英国人损失了北美殖民地,英国人第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对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人来说是绝对不能忍的,但是因为当时的拿破仑战争,英国无暇东顾,一直到打败拿破仑之后,英国人才开始了应对茶叶的问题。当时,英国人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他们的工业品,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先是通过鸦片战争,敲开了大清的国门,而印度茶业发展却也因此而得利。

英国人敏锐地发现,中国茶销量好,但是利润基本都掌握在中国手中。阿萨姆茶在世界上的销量不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口感不如中国茶叶。而影响口感的因素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茶叶品种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制作工艺的问题。东印度公司痛定思痛,决定对茶树和工艺进行大规模改良,想要将茶叶贸易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要想最快速度的改良,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再次从中国偷师。于是自1835年开始,便展开了偷师中国的行动,先是从全面输入茶籽、茶树、茶工与种植技术,然后对印度原本的阿萨姆茶进行改良,但是因为气候原因,最初推广种植在印度各地没有成功,然后东印度公司高薪聘请中国茶艺师和种植专家前往印度,通过对阿萨姆的茶树种植技术的改良以及制茶工艺的改良,终于将全新的阿萨姆茶打造出来了,经过数年打磨,阿萨姆红茶的各方面已经与中国红茶相差不大。

到1858年左右,东印度公司已经将阿萨姆红茶大面积种植,推广到加尔各答等地区,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不断偷师中国茶艺制作技术,印度红茶也实现了多品种发展,锡兰红、大吉岭、英国红、阿萨姆等品牌茶叶自此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

再之后,到了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又一次高潮到来,植茶公司逐渐向机械化过渡,引发一场技术革命,带动了印度茶叶向着更高层面发展进步。揉茶机和西洛钩式焙炒机的发明,促成了印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到后来,拥有千名以上工人的印度茶业工厂遍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