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为善,有报吗?(第6/6页)

各位不妨想想,重耳都知道的事,穆公会不知道吗?秦国又不是没有其他的公主,为什么穆公一定要这么做?

试问,重耳是第一个被秦国送回扶植的晋国国君吗?当然不是,前面不是还有一个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的夷吾吗?如果你是秦穆公,你会不提防着重蹈覆辙吗?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事呢?

如果把这位公主嫁给重耳,那么重耳和圉间就有了夺妻之恨。中国人向来视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为不共戴天之仇,这样一来重耳就没有了退路,一定得帮秦国杀掉圉才行。重耳杀了圉,就必然会引起拥护圉的晋国臣子们的疑惧,在这种情况下,重耳就只能更依赖秦国的帮助。这个办法,在后来的中国就叫“投名状”。

而且按《国语》的记载,秦穆公特别重视这位嫁给圉的公主,因为她才华出众。按秦穆公原本的打算,把这个女儿嫁给圉,将来她就是晋国王后,生下的外孙就会是晋国下一任的国君。还有什么人会比女儿跟外孙更亲秦国呢?但穆公没料到,圉居然会抛下他们不管就跑了。

而且从穆公迎接重耳这件事,就知道秦国接下来必然要进攻晋国。进攻晋国若能成功,这个女儿还是能够当上晋国国君的夫人,只是人选从圉变成重耳而已。

重耳不知道穆公的打算吗?他当然知道,问题是他有选择的余地吗?所以他的臣子子余就劝重耳说:“你今天要求人,不论人家提出什么要求,你能不答应吗?不答应的话,人家会为你出力吗?”另一位臣子子犯说得更直接:“你将来连圉的国家都要夺取,何况只是妻子?一切听秦国的就是了。”

于是重耳只好同意这桩婚事,穆公因此大喜。各位注意《史记》这里的用词,不是“厚遇之”,不是“礼厚遇之”,而是“益礼厚遇之”。你就可以看出,穆公因此对重耳已经完全放心,这就是“投名状”的好处。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

秦国在第二年就派兵把重耳送回晋国,重耳如愿当上了晋国国君,这就是鼎鼎大名列于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根据《国语》记载,晋文公即位后第二天,就立刻把圉给杀了,圉也就是史书上的晋怀公。然后再把秦国公主迎接回来当正室夫人,穆公一石二鸟的计策,到此完全实现。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曾相信,当某个人是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时候,那个人将来就一定会毫无保留地听自己的话。秦穆公对晋文公打的也是这个算盘,但事情真的会像秦穆公想的这样发展吗?

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