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楚国逢劫盗 数语达款诚(第6/7页)



小武看见这样一个老头子在自己面前如此降心,也离席谢道,国相大人免礼。真能做到这样,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就算是尽责了。我刚才在想,这件事应当怎么解决,可以先提审一下劫质者,他们大概原来是太子的舍人罢。说着眼光转向太子。

王太子尴尬地说,的确,这帮贼盗都是几个月前从三辅逃亡而来的黔首,臣看他们穷困潦倒,衣食无着,一时怜悯才加以收留,没想到他们是如此忘恩负义的小人,竟敢劫掠臣为人质,索取王家钱物。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臣敢恳请使君大人主持公道,穷治此案,得其奸实,奏上廷尉,按照大汉《贼律》,将他们处以磔刑。

小武心道,你这竖子张口就是谎话,什么一时怜悯,你是这样好心的人么?还不是看他们武功不凡,想留为日后造反的帮手。不过现在倒也没必要揭露他,免得大家脸上尴尬。于是淡淡地说,这件事我看没这么简单。逃亡的黔首,若无原籍乡啬夫和里长共同签署、并由县廷盖印的过往符传,是出不了函谷关的。即便出关,天下郡国皆不敢收留。太子怎么敢公然干犯律令,好心收留呢?按照大汉《户律》,收留逋逃的流民,轻则罚金,重者耐为鬼薪白粲 ,甚至还会髡钳为城旦刑徒。如果被深文罗织的酷吏网得此案,意欲多杀以讨主上欢心,则干脆诬陷你们和贼盗是一伙,按照《贼律》来判决,那太子就不免和劫盗同罪,要判处死刑了。

王太子面色大变,把头上的冠也摘了,顿首道,使君大人开恩,臣知罪,今后再也不敢了。

楚王也赶忙陪笑道,使君大人教训得是,犬子这是好心办了坏事啊,望使君大人想个万全之策,免脱犬子的罪状。

小武也赶忙还礼,大王不必客气。臣也是为大王考虑,天子对诸侯王招纳亡命一向切齿痛恨。臣不想看到王太子一时疏忽,而倾覆楚国的社稷。希望大王明白臣一片苦心。

楚王道,那么使君大人的意思是?

小武挥挥手,屏退随从,低声道,这几个劫盗身份非同小可,领头的是当年北军射声校尉如候,后来迁太子家令,深得皇太子宠幸。另外一个名管材智,前丞相左长史。两位都是素有名声的大吏。跟从他们的也都是丞相府的高级掾吏。乃是因为怕受到丞相府大狱牵连,而逃出来的。一路流亡到楚国,正好碰上王太子招募舍人。这几个人武功才能如此不凡,王太子自然一下就看上了,可是后来他们发现王太子的行事和自己不合,颇为动怒,所以劫持王太子,索要赎金,以便有盘缠逃亡别处。--我的猜测不会错罢。

王太子暗暗惊异,这个小竖子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那几个人的真实姓名,我也是被劫持后才知道的。我要早知道他们是如此身份,就干脆绑了去朝廷请功了。那个如候是长安卫太子的部下,我怎么料得到,我竟然还跟他们说什么要想办法去刺杀拥护卫太子的一些重臣,拥立广陵王为太子,这不是疯了么。怪不得他们霎时脸色大变,当即将我劫持。不过听说这个竖子和广陵王有关系,天子这次就派遣他去广陵王迎娶翁主的。大概被他知道真相也不要紧。而国相李遂也是胆小怕事,谅他也不敢怎么样。

于是王太子道,使君大人真是明察秋毫。这几个贼盗的确和公孙贺那反贼有关系,但臣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臣不过在他们面前痛斥过公孙贺,他们就突然恼怒,劫持臣索要巨额财物,可见这几个贼盗死性不改,依旧眷恋故主,怨恨朝廷,判处磔刑一点不为过。

小武道,事情倘若有这么简单,倒也罢了,这样的重案,朝廷一定会派丞相长史陪同御史中丞及数位二千石来杂治的。倘若拷掠出别的内情,牵引到太子,恐怕太子也逃脱不了罪责。--太子肯定事情就这么简单吗?

王太子面色如死人一般,这个--使君大人认为该怎么发落?

小武道,为今之计,只有出少府金,从厚抚恤三名死去的县吏。至于这几名劫质者,臣以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现今臣即将赴豫章太守任,身边缺少干吏,这几个劫盗臣就收归帐下使用如何?

楚王和王太子还未答话,国相李遂大惊道,劫质贼盗不加审问覆鞫,就解脱其罪,万一被侍御史奏报告劾到长安朝廷,我等和使君都吃罪不起啊。

小武道,非常时期,亦有非常之法。当今天子历年征伐匈奴,极需如将军这样的良将。况且他们原没犯什么大罪,不过因为供职丞相府,无端遭到牵连罢了。况且历来谋反大罪,朝廷都会事先发下诏书,其中皆有"为贼首所诖误者,皆除其罪",象如将军等并非谋反贼首,只是被诖误的属吏而已。况且皇上委派诸侯相、太守,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境安宁,使朝廷惠风流化,这几名贼盗能够因天子使者的数句劝告就束手就擒,足以证明他们秉性良善,可作为将来招降其他贼众的榜样。退一万步说,地方官吏便宜行事的例子难道少了?天汉二年,曲阿县令周千秋鞫问本县男子强奸后母案,得其实罪,不经上报廷尉覆鞫,马上命令将此人四肢张开绑在大树上,让骑吏五人以乱箭将其射死。事后天子也未加怪罪,只是派遣使者廉察,访得周千秋一向廉洁奉公,疾恶如仇,反而大加叹赏。元封三年,南阳太守乌承禄发车骑甲士,亲自监临击捕新野群盗,共捕得三百人,后经鞫问,得知这些人都是贫苦百姓,只是因为不堪新野县令违背律令的横征暴敛,逼为盗贼的。乌府君听到群盗首领述说惨状,悲不自抑,当即于车前将新野县令斩首。群盗首领看见太守如此廉明公正,大为感激,为首五人当场饮剑自杀,以谢乌府君。乌府君不经过拷掠鞫问,就专杀朝廷六百石长吏,自知有罪,写下自劾文书上报长安,天子知道全部实情,竟然为之罢食,连称他为忠臣廉吏。不但不加治罪,反而派使者赐玺书黄金以为勉励,并赦免全部群盗,赐给田产。可见为天子分忧,不可事事拘泥,只要有助于大汉德化,那是无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