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四十六节 终线(第3/4页)

解释完毕以后,赵引弓又安慰马车里不安地母亲:“娘,您老就放心吧。觉华这里有四个营的关宁军,其实也是万无一失。”

“儿啊,那你为什么要娘走?娘不想走,就想呆在自己家。”

赵老太太满脸都是担忧,说着话就想从马车里下来,赵引弓和他妹妹连忙把老人家扶住了,说什么也不让她下车。

“娘,您老去了宁远,大哥才好后顾无忧啊。”赵小妹好说歹说,总算又把母亲劝住了。她也跟着跳上后面的马车关上了门,然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大哥,送娘一程吧。”

赵引弓闻言爽快地回答了一声:“好。”然后催促车夫开始赶路。他右手把着车窗,缓步跟在马车旁。左手扶在了剑柄上。

赵老太太双手紧紧握住儿子放在车窗上的手,轻声埋怨了一句:“袁大人为什么不让大伙儿都撤到宁远城里去呢?哎呀,这也真是的。”

督粮通判心里有些不以为然,但也知道母亲是关心则乱,于是就回答道:“娘,袁大人也是来不及了嘛。这觉华岛上万多军户、商人,还有四营地官兵,怎么来得及一口气都进去。再说,岛上还有八万余石的粮食,十万多匹布和五十万银两。这些都是国家所有,更是民脂民膏,怎么可以轻言放弃。”

赵引弓自认为是觉华商民的父母官,又是这些仓廪的守臣,所以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去宁远避难。而且他也不认为军事形势有多么危险:“娘,觉华有这么多官兵,东山也很险峻,哪里会有什么危险?再说这么大冷的天,东虏最多围个几天也就退了。粮食、被服、木炭……这些东西仓库里都应有尽有,就是坚持几个月都没问题。”

马车沿着山道缓缓下行,经过东山山腰的时候,一个岛上的士兵慌里慌张地跑来了:“赵大人,您猜得没错,来的正是黄军门。他们说有三千人。”

听见这话后,赵引弓嘴边露出了一丝冷笑,哼了声就没有下文了。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带着惊讶的神情看着他,赵引弓见状对母亲解释道:“母亲,此事说来话长……”

今天上午的时候,觉华岛的海岸有所就望见有桅杆从远方的海平面上出现,接着就是一只又一只的海船,连绵不绝的从海天交界处冲出。赵引弓当时就怀疑是黄石的部队到了,可是心里没有把握,就派人去冰面上等着准备和舰队通信。结果还没有等到舰队的消息就得到宁远戒严的命令,当时赵引弓就急忙跑回住所搬运家小了。

马车顺着山路很快走到了东山的北坡,赵引弓向东眺望了一下,又哼了一声:“来添乱的就在那里!”

赵小妹顺着哥哥伸出的手臂俯视岛东的汪洋,几十艘硕大的海船如同在镜面一样的大海上缓缓滑行,它们中位于前列的已经把帆都收拢起来,摇橹也已经放下,正在海中浮冰区的边缘慢慢地游戈,后面地舰队还排着直线,源源向着觉华涌来。

“三千人,哼,也就一个营吧。还是叫花子一样的东江军。”赵引弓鄙夷地望着黄石的舰队。现在觉华岛上就有四个营的关宁铁骑,还有上万的军户壮丁。更重要地是,现在为了紧急部署防御,赵引弓认为每一份人力都要用到刀刃上去:“要抢功就上别处抢去,觉华现在有很多正经事情要做,我可没工夫和这帮兵痞扯皮。”

……

黄石焦急地在船首来回踱步。看上去觉华的港口到现在还没有一点凿冰的意思,他的军队根本无法登陆。虽然队伍中很多人都有过航行经验,但这几天海上之行,因为猛烈的北风,已经让不少新兵吐得七荤八素,有的人都已经快死了,所以黄石非常急于上岸恢复部队的体力。

派出去的小船冒着极大的危险划进了浮冰区,和冰层上的守军接上了头。他们用旗语一直和黄石的大船保持着联系。据那几个勇敢的士兵说,对方只是再三询问确认了船队的兵力和领军武将。至于黄石再三催促的凿冰,那几个觉华士兵则表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始,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

等了好久以后,接头的士兵终于又发来消息,说是觉华的守军要求黄石去宁远中右所登陆,还说什么觉华的人力都要去西面挖冰壕,所以没工夫来东岸凿港口。

这个消息犹如一记重锤,把黄石打得眼前直发黑。他身子一晃就踉跄了几步,这可把他身边的吴穆吓了一跳,连忙伸手来拉他:“黄军门,你怎么了?”

“末将脚下滑了一下,没事。”黄石掩饰了一句。他知道自己是军之胆,不能让部下,特别是吴穆感到彷徨,然后就让旗手再问是不是后金军已经到了,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觉华方面再一次重申:他们对东江镇的难民武装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