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浔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万家岭,血染红(第7/9页)

正如我们想到的那样,张灵甫说话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相持不下,则需用奇兵。”

王耀武侧耳倾听。

张灵甫虽是王耀武的部下,但却长王一岁。对于张灵甫,王耀武欣赏的是他作为军人决绝和坚毅。或者说,他就是天生的职业军人,每时每刻都透露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叫王耀武本人也自叹弗如。早年的张灵甫又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书生与军人性格近乎完美的结合,使张魅力自现。

王耀武说:“钟麟(张灵甫字),你有办法?”

张灵甫说:“当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曹魏灭西蜀,钟会出剑阁,为姜维所拒;而邓艾率孤旅走阴平小道,在大山中千里跃进,一举攻下成都。虽是古事,对打仗来说,不过时。我们可做邓艾。”

张灵甫站起身,指着桌上的地图,说:“到张古山峰顶,不足50米,北边正面阵地为缓坡,日军占领后多道布防,呈纵深配备,火力叠加,我军强攻无益。其峰后南面,虽峭拔险峻,但并非不可攀登。一部在正面佯攻,我带一部从后山险峰攀爬突击,打日军个出其不意,一战可成。”

张灵甫又说:“兵贵神速,今晚即可飞袭张古山!”

王耀武早已经站起身,抚住张灵甫的肩膀,说:“钟麟!此战若成,你是首功!”

若是别人,此时一定谦虚一番,张灵甫的个性在于不该谦虚时绝不废话,说:“正面佯攻的任务定是志道兄完成了。”

周志道拱拱手。

大家都站了起来。

赣北的夜色向深处钻去,山间的野花橙红寂静。在张灵甫的带领下,一支精兵在潮湿的簇叶间潜行。黎明前的山谷看来需要一次真正的伏击……

张灵甫明白,此战虽然是奇袭,但没绝对把握。

张古山后山虽然不高,假如在攀缘过程中被日军哨兵发现,那么他那些弟兄都是死路一条。所以他必须保证在第一时间先上去一个班,把4挺轻机枪带上去。为此他提醒敢死队的弟兄,不能有一点大意,不能有半点闪失。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张灵甫带敢死队飞越险山,那张古山后山似乎必定是直上直下的。实际上没那么夸张,后山仍呈一个坡形,只是相对陡峭而已,如果往上爬的话,一不留神就会滚落山下。

日军深深懂得扬长避短,所以他们很少主动打夜战,因为这时候重武器火力不好发挥。通常情况下,只要中国军队在夜里不出击,那么日军也绝少在天黑后折腾。张古山上的日军,大多集中在北坡主阵地。

摸到山脚下后,张灵甫停住,做了个手势,大家蹲下,等待正面强攻的信号。

不一会儿,张古山正面阵地传来激烈的枪声。按事先计划,在北坡正面,周志道率部佯攻。

如果没有正面的佯攻,后面的奇袭难免不被日军发现。

张灵甫一挥手,两名队员率先寻藤觅树开始攀缘。

张灵甫随后往上爬。在此之前,他告诉一百多名敢死队员,有谁在攀爬过程中滚下山,即使摔死也不可发出惨叫声。

后面的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在漆黑的夜色中,悄无声息地往上爬。

如果把镜头拉远,就会看到此夜的张古山后坡,一个个死士的身影在无声中移动。

山壁间虽长有藤蔓,但别指望可以一直顺着爬上去。敢死队员不得不借藤蔓、灌木、岩石三位一体,互相转换。山壁上荆棘处处,灌木丛生,很多士兵的双手都被扎出了血;因藤枝折断或山石松动,有多名士兵摔下陡坡。但无论是谁,下摔的过程中,都紧咬着牙,没吱一声。

张古山上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如此残酷。

张灵甫和5名士兵率先登顶,运上来一挺轻机枪。随后又上来五六个人,四挺轻机枪排开。

北坡此时打得正激烈,日军忽视了后山的警备,当流动哨发现后山人影憧憧时已经晚了。张灵甫一声长啸:“打!”

张灵甫抱着机枪,居高临下,带队员向北坡阵地的日军猛烈开火。

此时张古山上有日军一个大队的残部,四五百人。在正面阵地放了300多人,另外一个中队在后面做预备队。当这个中队朝张灵甫反扑时,攀登上张古山的敢死队员也越来越多,更多的手榴弹已经飞了过去。

日军虽怕夜战,但打到这个地步,第106师团的士兵也已没辙,白刃战就此打开。

张灵甫早有准备,师里没有大刀,出发前,他叫每名士兵多配了一把刺刀,用以与日军贴身格斗。

此时正面周志道那边,当然已经由佯攻变为了强攻。

两面夹击下,打到凌晨5点,张灵甫终于率军占领张古山主阵地。

张古山对日军来说是一道生之闸门,天亮后的反扑是必然的。虽然日军又一度恢复了阵地,随之又被夺下。但此时日军已没那份从容了。因为这时候,中国军队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松浦全线崩溃在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