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玛戈王后(第7/8页)

亨利当时18岁,举目无亲,掌控着一个小国,重要的手下都被屠戮殆尽。他双亲离世,妻子既不熟悉又不信任,任凭反复而无情的王室摆布。他别无选择,只能答应。(他的表亲,孔代亲王在听到这个条件的时候还有所抵触,不愿皈依天主教,不过很快就改变主意了。)威尼斯大使再次直白地写道:“孔代亲王和纳瓦拉国王从出身和地位来说确实是(胡格诺派)的首领,但他们手下无人。另外,他们处于国王控制之下,还不如坐牢。”两天之后,亨利公开和其他王室成员参加弥撒。他们不得不绕过满地尸体前往教堂。太后在位子上站起来,以便清楚地看到纳瓦拉国王虔诚地接受圣体的样子,她大笑不止。

礼拜天发生的杀人事件,史称“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因为此次屠杀发生于1572年8月24日,当天是圣巴托罗缪瞻礼日),事实上,接下来几天同样发生了不少屠杀事件,其他大城市——如奥尔良——也发生了相似的暴力事件。据估算,单巴黎一地就约有5000人到6000人死亡。受害者并非全都是胡格诺派。许多平民利用屠杀和法律失去约束的气氛,报复平日的仇人,甚至纯粹为了利益屠杀富人。比如凯瑟琳宠信的金匠就因此丧命,店铺被洗劫一空。而王室也并未成功地根除胡格诺派。某些参与婚礼的新教徒宾客——比如科利尼的亲信,地位崇高的蒙哥马利伯爵(Count of Montgomery),有远见地住在河对岸,因此保住了性命。这让他得以逃脱吉斯公爵的追杀——吉斯公爵一直追到乡下。

从这次灾难中受益最大的要数菲利普二世,他不费一分钱,却使胡格诺派无力干预尼德兰战争,同时也使法国未来无力和西班牙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西班牙大使在礼拜天满心欢喜地向西班牙国王报告:“当我写此信时,他们正在消灭新教徒,他们剥去新教徒的衣服,在街上拖拽新教徒,洗劫新教徒的房屋,就连小孩也不放过。赞美天主!是他让法国的贵族回归正道!天主保佑,愿他们不变初心。”几天之后,这位大使祝贺太后取得大胜。屠杀已接近尾声;塞纳河已被尸体堵塞;水沟和大车里装满了血淋淋残肢断臂,甚至是头颅。和凯瑟琳会面之后,西班牙大使笑着说,“她看起来年轻了十岁!”罗马教皇也为西班牙国王感到高兴,让人唱起感恩赞歌。

但事实上,此事造成法国在欧洲地位的急剧下降。伊丽莎白一世未与法国断交,但凯瑟琳说此次屠杀是为了防止胡格诺派叛乱,她对此不予认同,并且从那以后,伊丽莎白一世再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和法国王室的合作。德意志也同样如此。此外,虽然菲利普二世对屠杀的结果感到满意,但他更加鄙视凯瑟琳——尤其是知道凯瑟琳的行动并非事先安排,而是因为暗杀失败临时起意。强大的法国曾在凯瑟琳崇拜的弗朗索瓦一世时代独步欧洲,仅仅几十年之后,从8月的那个礼拜天开始,法国就在凯瑟琳的手中一步步走向衰落,再也不复昔日荣光——直到下个世纪才有所改观。

但是,太后只关心自己和儿子亨利的地位是否稳固。为此,她对于是否要饶恕纳瓦拉亲王犹豫不决。凯瑟琳知道,不杀亨利会有风险,更何况蒙哥马利伯爵在新教的英格兰重整力量,而拉罗歇尔的胡格诺派据险不服从国王的命令。就算亨利皈依天主教(人人都知道他是被迫的),只要纳瓦拉国王一息尚在,胡格诺派就会师出有名。她已迫使亨利公开参加弥撒,成功地凸显了她的政治胜利,并极大地充实了自己的威信。现在,他已经没什么用处了,留着只会徒增风险。对安全的担心告诉自己,必须除掉他。

就这样,屠杀刚一结束,又出现了新的阴谋。而玛格丽特再次成为这场阴谋的工具。她回忆道:“五六天之后,策划阴谋的人觉得必须除掉我的丈夫和孔代亲王,因为他们的目的不仅是清除胡格诺派,也要清除胡格诺派诸侯;而因为我是纳瓦拉国王的妻子,他们不便下手,所以他们准备向太后提议,让我和纳瓦拉国王离婚。就这样,当我在礼拜堂等待母后的时候,她让我决定我的丈夫是否和别人一样。她说:‘如果不一样的话,我就能安排你们离婚了。’”

凯瑟琳其实是在问玛戈他们是否已行夫妻之事。如果没有的话——她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众人皆知,玛戈和亨利关系冷淡——那么她就能宣布女儿的婚礼无效。这个诱饵实在吸引人。玛戈从一开始就抵制这场婚事,而这样一来就能结束这场婚姻。这样,她就能摆脱她根本不爱的丈夫,或许就能找到一段真正的感情。

但玛戈生性聪颖,她知道,自由要以亨利的性命作为代价。既然纳瓦拉国王已经答应皈依天主教,灵魂也会下地狱了,玛戈也不想成为另一桩恶行的工具。尽管玛戈对婚姻阴谋一无所知,和她的丈夫同样是受害者,但她明白自己的婚姻引发了一系列暴行,自己为此感到良心不安。大批胡格诺派在她的婚礼上被杀。屠杀前夜,她还听到他们讨论提督遇刺的情况,她知道胡格诺派是无辜的,胡格诺派从未想要伤害国王。他们诚心诚意前来祝贺,庆祝自己成为他们的王后,却遭到自己家人的无情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