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双雄会(第2/4页)

充公就充公吧,能收藏奇石异草者大多是中产之家,拿走一块石头倒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如何把这些珍奇的石头从家中庭园中搬走可是大问题了,朱总管管不了那么多,推墙拆房也得把石头弄走。

这样对于被征者来说,朱总管他们不是来要石头的,是来搞拆迁的。

想免灾,也简单,给朱总管送红包吧,红包的分量当然轻不了。

朱勔在应奉局和苏杭造作局期间大肆敛财,到钦宗上台被抄家时,计有田庄十所,良田三十万亩,岁收租课十万多石,“甲地名园,几半吴郡”。

尽管花石是免费征来的,但如何运送体积庞大的石头到京城却是一个技术难题,应奉局当时就搬运过一块高达四丈(约十五米)的太湖石,一块石头就需要数千役夫,中途很多桥梁、城墙、水门都过不了,朱总管还是老办法——拆。

二十年间,江浙一带运往东京的花石连绵不绝,成为赵佶和他的宠臣亭阁中的一道道风景,但也成为了江浙百姓的噩梦。

花石纲对于帝国的损伤究竟有多大,没有相关经济学家来作出精确的数据判断,但是却有一个最直接的影响。

——逼反了方腊。

明代学者王夫之就说过,方腊之反,与当时帝国的经济情况无关,与蔡京施行的新法也无关,就是因为花石纲。

明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摩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摩尼充分吸收了佛教、基督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教义中的因素,主张灵魂从肉体中彻底解脱,因而强调禁欲、食素,同时也包括了佛教的转世说和叙利亚的天使说。教义核心可简单归纳为“二宗三际”: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是黑暗的,未来是光明的,光明的势力必将战胜黑暗的势力,到达明界。摩尼本人则坚称自己是佛祖、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者,是真主的先知。

明教在唐代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合法普及,唐武宗禁佛的同时也把明教纳入左道旁门加以禁止。到了北宋,赵氏王朝依然不承认明教的合法地位,禁止信奉明教,信奉者一旦被官府发觉,就要被流放,财产全部没收,一半充公,一半奖励告发者,明教只能以地下宗教的形式流传发展。

北宋末,浙江的明教由福建地区传入,在当时的影响很广,仅温州地区就有明教斋堂四十多处。当时的明教布道者对原来的明教教义作了改良,他们不再尊外国神仙摩尼为祖,而是改拜太平道的始祖张角为教祖,同时也拜读佛教的《金刚经》,中国的明教教徒和佛教徒一样不吃肉、不喝酒,提倡素食,不事神佛、祖先,提倡节约,死则简葬,教徒之间提倡团结互助。

相对佛道二教,明教的受众更偏向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更为反映农民阶层的经济意愿和政治诉求,所以从宋代开始,历代农民起义军都喜欢把它作为宗教旗帜,煽动农民将造反进行到底。

第一个揭起这面旗帜的是方腊。

方腊是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当地人称方十三,家住帮源洞(位于青溪县西北七十公里的山谷中),家境还算良好,有一大片漆园,原来也衣食无忧,但后来因为赵佶派朱勔征花石纲,因帮源洞盛产漆楮竹木,小地主方腊也因此受到造作局的榨取。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信奉明教的方腊便渐渐起了和教友兄弟们反抗朝廷的心思。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青溪地区又发生了大水灾,天灾人祸加上宗教压制,睦州地区的农民群众与朝廷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方腊利用此机会,四处奔走说教,组织队伍准备起义。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七月,方腊的活动被当地的大地主、帮源里正方有常察觉,把方十三抓了起来,准备送官,但方腊还是逃了出来。大鱼漏网后,方有常知道自身难保,举家逃往歙县(今属安徽)七贤村。方腊有仇必报,十月,带领几百教徒去七贤村杀了方有常全家四十余口,然后返回帮源,举行誓师大会,正式开始造反。

方腊起事在睦州等地如星火燎原,一发而不可收拾,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有近十万人加入了这个队伍。十一月一日,方腊自称圣公,以方肥为宰相,并设置各级将领官职,“以巾饰为别,自红巾以上凡六等”,并改元永乐,使这支农民队伍有了基本的组织和领导。

得知方腊起义后,青溪知县陈光第一时间向两浙路提点刑狱张苑汇报,张苑也及时向朝廷做了汇报。但消息到了帅哥宰相王黼手头,王宰相认为朝廷现在的主要重心是组织兵力伐辽,并没有将青溪这点芝麻小事放在心上,反而斥责张苑大惊小张皇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