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公孙胜的法术(第3/4页)

赵佶深信不疑,对林道士大行赏赐,赐名“林灵素”,封号通真先生,在皇宫旁修了座通真宫赐给林道士,许其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并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在开封开神霄箓坛,传箓散符,在帝国全民皆道,将帝国道教修习推向了最高潮。

看着林灵素混得如此好,天下道徒趋之若鹜,鼎盛时期门徒竟有两万余人,还拿着政府发的工资。谁都明白,跟着林道长,美衣玉食,富贵无穷。在他的影响下,帝国依照官员的品秩,设定道官道职,内有诸殿、侍晨、校籍、授经等官,相当于政府的待制、修撰等官。林灵素的官职最高,名号最多,被赐予通真达灵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大中大夫、冲和殿侍晨,上朝时位列执政官之后。

得势后的林灵素想到了早年他和佛家的宿怨,于己于教,打击不识时务的佛家成了他的重要目标。

赵佶以前的北宋皇帝,虽然尊崇道教,但对佛教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拜完老君再供供菩萨也还不错。但在林灵素的鼓动下,赵佶看“菩萨”也越来越不顺眼,觉得佛家禁欲望、忘父母,教义实在不咋的。

当然,像三武禁佛那样粗蛮的行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赵佶是不屑为之的,文化人自有文化人整人的方法。于是赵佶下诏,先为在中土流传了千年的佛家众神仙们改改名,释迦牟尼名字太洋气了,得改改,叫大觉金仙,观世音菩萨改称观世音仙人,十八罗汉称十八无漏,四大金刚称四大力士。

神仙改名字当然还不够,寺院统改名,比如大相国寺就得改成大相国宫或大相国观;对和尚的称呼也得改,僧人改称德士,尼姑称女德,出家人身体发肤也是出之于父母,不准剃头,都必须蓄发戴帽;入寺后取的法号也不能叫了,废除,寺院里大家见面得称张德士王德士李女德杨女德。

帝国还对管理宗教的机构进行了改革,原来只是主管道教业务的左右街道箓院改为道德院,升级为主管全国宗教事务;而原来的僧箓司则改称德士司,隶属于道德院,算是降级合并。

此令一出,天下僧尼哗然,佛家改成这样,还能叫佛家?和尚还是和尚?虽非禁佛,但与禁佛无异。不仅佛教人士,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也公开表示了反对,后来的名将宗泽当时知登州,对帝国的宗教机构改革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就被撤了职。而更多的寺院不忍心看着自己崇拜的佛祖神仙们被改得面目皆非,就把佛像埋藏了起来。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就发现了一个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了二百余尊雕刻造像,从佛像题纪纪年上看,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到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包括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共500余年的佛像,考古学家推断埋佛的原因和当初林灵素推动的那场改佛运动有直接关系。

佛教都让林灵素给改了,那么像赵佶为了林道士将他的家乡温州升格为应道军节度那更是小菜一碟了。

就算权倾朝野的蔡太师,宦海生涯几度沉浮,也成为了林大师的手下败将。入宫之初林道士多少还给蔡太师一点面子,在九天神霄宫上给他留了一个位置,可时间一长,林道士得宠之甚蔡太师也看不下去了,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林道士开始为他的老东家苏大胡子等人翻案,对皇帝赵佶说那帮元祐党人在天上皆位列仙班,职务比我还高,怎么可能是奸臣,据说还题诗一首:

苏黄不作文章客,管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

徽宗时代新党专权,这样敢在公开场合为旧党翻案的,也就林灵素一人,此后蔡林二人关系更加恶化,反倒是蔡家的反骨仔蔡攸和林道士走得很近,二人联手,第四次搞倒蔡京和蔡绦。

一时间,林道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遇神灭神,遇佛灭佛,好不威风。看着昔日的“苏门弟子”(当然还包括高俅)如此威风,难怪大宦官梁师成要在各种公开场合哭着喊着自己是苏大胡子的私生子,以一染苏门气息为荣。

林大师到了后来真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到了皇宫中,就算是遇到皇太子赵桓也不放在眼里了。

树敌太多,很快林道士就遭到报应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五月,大水犯开封,林大师奉旨登城施法退水,这次老天爷没给林大师面子,水一直不退。林大师水退不了,只能张口胡说什么太乙离宫,近年开封必有大难(当然,几年后林大师的乌鸦嘴真灵验了),皇帝得迁都。

虽然迷恋道教,但作为皇帝,迁都这种事不是儿戏,赵佶还是知道轻重的。此事后林大师在赵佶眼中的地位就降低了很多,此时皇太子也适时地参了林道士一本,朝中众臣也下坡羊子争着赶,纷纷出来弹劾他贬毁佛教,擅议迁都,赵佶只得打发这个在开封呼风唤雨了四年的神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