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有奶是娘蔡太师(第3/5页)

到了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在杭州钱塘当县尉的蔡京看到全国都兴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系家乡,想起了这条两次修筑失败的水利工程,几次上奏朝廷申请重筑木兰陂。在他的召集下,福州义绅李宏再次出资七万缗,在精通水利的和尚冯智日的协助下再次在木兰溪展开了这一宏伟水利工程,但才开了个头,李宏集资的七万缗就花完了。蔡京得知后又再次复奏朝廷,又联络了当地十多家富绅出资,官方民间一共集得七十万缗,群策群力,终于在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修筑完成。

木兰陂现在成为了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现在的木兰陂南建有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众多当初为修建该陂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历史人物——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

独缺蔡京。

因为优秀的表现,在神宗变法时代蔡京的官升得很快,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的时候,三十七岁的全国著名青年书法家蔡京已经做到了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的显赫位置,成为了新党中的中坚力量。小蔡同学的前途一片大好,据说被列为了神宗朝后王安石时代的三大新法领袖接班候选人。

世事风云变幻,一生都寻求变法的神宗皇帝赵顼升天,年仅十岁的哲宗皇帝赵煦上台,掌握大权的是高太后老人家。高老太婆年老图清静,不想折腾,司马光等旧党比较合她老人家的口味,于是,在洛阳闭门写史的旧党元首司马光在万民敬仰下走进了开封城。

谁都知道,新党的春天过去了,而冬天有多长,没人知道。

重回权力舞台中央的司马光一天都不想再等,他对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有着充分的了解,他要和时间赛跑,在有生之年将新法流毒从帝国的身体逼出,所以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新法,好的坏的一律废黜。

对新法中最重要的募役法,司马牛(苏大胡子语)限期五天,帝国各路全部从募役法改为原来的差役法。

力度之大,时间之紧迫,不要说旧党难以接受,连苏轼、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都直呼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饭要一口一口吃,肉要一口一口吞,更何况眼前的摊子是难啃的骨头。

这时候,蔡京跳了出来,坚决拥护司马牛,并神速地在五天内将他开封府辖区的募役法全部改回差役法。

帝国上下的臣僚们都有些目瞪口呆,他们没有人想到跳出来的竟然是新法战将蔡龙图,小蔡的这一百八十度弯转得也太神速了。

事实证明,蔡京的这笔投资是血本无归,他此举除了让老司马开心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蔡啊,如果帝国人人都能像你这样奉公守法,还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呢”外,没有收到其他任何回报,赏识他的司马光完成夙愿后也耗尽最后一丝心神撒手西游,剩下的是铺天盖地的对蔡元长的骂声,旧党骂他叛徒,新党说他是小人,台谏官们则视他为奸邪,蔡京耗子拉风箱——两头不是人。

京城是呆不下去了,蔡京被贬出京到地方任职,知成德军,后来历知瀛州、扬州、郓州、永兴军、成都府。

虽然做了新党的叛徒,但是新皇帝眼中的蔡京,还是一位新党中坚骨干和能吏。哲宗皇帝一天天长大,对高老太后的不满和对父亲的崇拜与日俱增,亲政后,他重新重用新党施行变法,绍圣初,蔡京也被召回了开封,任代理户部尚书,而他的弟弟蔡卞则官拜左丞,蔡家兄弟一时又重新起势。

蔡京废新法是好手,助新法也是能手。回京代理户部尚书后,新党领袖章淳正愁如何恢复募役法而头疼,蔡元长说这有何难,直接取熙宁成法施行,错不了。在他的协助下,帝国很快又全面施行起募役法,一废一复,手起刀落非常利索。

可惜赵煦虽有继承父志将变法进行到底之心,却天生命短,二十四岁没留下子嗣就双脚一踏去了黄泉,便宜了十八岁的兄弟端王赵佶。

上台伊始的赵佶仍然不能做这个帝国的主,这次当家的是向太后,一样是不喜欢折腾的女人。新党又一次遭殃,蔡京当然不能例外,被罢官为端明龙图学士,再一次赶出开封,知太原。随后又再次被贬,知江宁。

蔡京做地方官做得严重审美疲劳,这一次他赖着呆在开封不走,很快被御史们告了一状,地方父母官也做不成了,派他去看守余杭的道观洞霄宫(提举洞霄宫)。

蔡京迎来了政治生涯的最低谷。

但无论被打压得多深,作为新党骨干,只要新党有复辟的一天,他蔡京就有出头之日。

更何况现在的皇帝是他的超级粉丝,同为艺术家。

蔡京的东山再起离不开几个人有意无意的帮忙。一个是童贯,徽宗登基伊始,令童贯到杭州一带搜寻奇珍书画,童贯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到了杭州自然想起找文化大师级人物蔡元长帮助。在蔡京的帮助下,童贯给皇帝找到了不少珍贵的古董书画,蔡京附带也把自己的一些字画通过童贯带到了赵佶面前,让皇帝对蔡大师的好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