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尽人事 小战(第4/5页)

胶州营中午休息的那个小镇,这股清军骑兵确实是看到了,之所以没动,不是因为心慈手软,而是没有到时机,当时的任务仅仅是查探虚实,佯动迷惑而已,等所有都尘埃落定,开始搜刮人口牲畜财物,这些村镇自然就不会放过了。

这股鞑子骑兵正是为这个而来的,看着胶州营的烟尘声势,没有觉得对方人多势众要小心行事,反倒是觉得对方人多马多,眼前摆着一块大肥肉,不吃下去实在是对不起自己。

清军骑兵虽然加快马速,可也没有全力的奔驰,还是控制马力,此时的清军士卒,受过军事训练、有过实战经验的士卒比例要远远的高于大明的官兵,这固然是女真全民皆兵的八旗体制使然,也有渔猎民族的先天性优势导致。(渔猎民族在打渔和狩猎活动中,培养了协作和基础的军事技能,这点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确实是先天的劣势。实际上各个朝代皇帝的狩猎活动并不是为了玩乐,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军事训练活动。)

这些鞑子骑兵好整以暇的来到了胶州营的跟前,他们骑马过来的时间,比起胶州营的判断要快了些。

胶州营的阵列刚刚是完成,李孟的亲兵营都是在紧张的装填弹药,用通条压实,看着一百多步停下的鞑子骑兵,还没有装填完弹药的士兵们只能是慌乱的跑到长兵器阵列的后面去,火铳兵在没有弹药发射的情况呆在阵前,那是自寻死路。

停在一百多步外的鞑子骑兵,看见那些朝后面跑的士兵,这情景想必是看得不少,本来看见这伙明军不跑却在原地列阵,心中都是有些忐忑,此刻却都是放心了,原来和从前的是一路货色。

这些鞑子骑兵都能看见不远处的大批骡马,各个眼睛发亮,心想这次可是要发达了,带队的贝子看着那些列阵的胶州营青壮,沉声和身边的两个参领吩咐说道:

“把这伙汉狗打散了,青壮都抓回去,这可是上好的劳力。”

左侧的一名参领嘻嘻笑着奉迎道:

“贝子爷这次运气好,抓了这么多骡马和青壮,在睿亲王那边肯定是得个好彩头,等回到京城,怎么也得进贝勒吧!”

右边的那名参领口齿却不是那么灵便,迟疑着说道:

“这些狗子看着不太对……”

“怕什么,咱们正白旗的巴图鲁,怕这些狗子作甚,列阵,先射后冲!”

居中的贝子在面甲下沉声的说道。

建州女真征乌拉之时,被乌拉设伏,万众围之,建州武将下马步射,见敌阵有隙则上马突之,乌拉军大溃,杀声震天,邻近朝鲜闻之,三日不敢过江,待七日后方渡江收尸。

汉家的中原王朝,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文武百官,对于关外和塞外的那些游牧民族的印象就是弓马精强,“骑射”是也。

不过实际的战斗中,“骑射”确实是有的,但“骑”和“射”是一般是分开的,弓箭这种远程兵器的特性决定了如果发射的时候颠簸,射出去的箭就不会有什么准头,所以开弓射箭的时候,大多是都是步射。

清军的箭头大而且沉,射程虽然不远,但破甲的效用极强,人被射中之后,创口一般都会很大,失去战斗力。

战例中常有某将身中几十箭尚且死战不退的情形,而且不死,不过那种箭往往轻箭,不射中要害,并不能让对方失去战斗力。但清军的这种重箭不同,射中之后,创口很大,流血不止,人必须要退出战斗治疗,后果直接就是重伤和死亡。

阵型结合的很紧密的步兵队列,骑兵往往很难撼动,直接冲阵的话伤亡也是很大,所以满清的骑兵骑马到了射程之后,下马射箭,如果敌阵骚乱出现空隙,立刻是上马冲阵,这样的法子对付步兵阵极为的好用。

何况大明那里去找如此纪律严明、勇猛果敢的步卒,这套战术自然是无往而不利,而且鞑子骑兵确实是要比被克扣粮饷的大明步卒强壮许多,在马上砍杀,居高临下,更是具有优势。

胶州营的士卒在列队之前和之间都要有队副和小队矫正排列,对齐方向,然后在前进后退的时候通过鼓点再有一次调整,实际上这个调整队形的过程也是士兵们调整心态,逐渐的鼓起战意的过程。

但这队鞑子骑兵出现的确实是太突然了,以上的调整都是没有做到,士兵们只是依靠着平素的训练,那些在棍棒皮鞭和军纪督导下养成的半本能的反应来站好自己的队列,把手中的长矛或者放平或者斜指。

李孟的亲兵护卫只有几十人跟在身旁,都是拿着长矛站在最前面的几排,而其余的亲兵营士卒则都在给火铳装药,火铳射击相对于长矛兵和斧枪兵来说,是个对操作要求较高的作战技术,李孟所带来的人之中,只有亲卫们和不到两百名士专职的火铳兵能做火铳的射击。可装填完毕的只有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