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高飞的鸟减轻灵魂的负担工业化与国运轮转(第7/7页)

这种躁动是工业化教育的结果。30年的时间,10亿中国人的梦想从三十亩地一头牛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甚至超越了中国迅速扩张的工业经济体。从长期来看,这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将坚决地走工业化道路。但我们的父辈实在是太着急了,就像一个儿童急于获得精美的糖果。躁动因此汇集成震荡,反思变成了怀疑。儿童版的纯真和执著都走进了历史,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青春期。

但是时代的速度实在是太峻急了,中国的工业化之程经历了太多的亢奋和跌宕,1976年后,急功近利的“全民经商”“沸点理论”,这些“新观念”风行的背后,反映了社会对工业化和实体经济的嘲弄心理。在社会记忆中,产业工人意味着“下岗”,技术专家让位于“明星式”学者。在主流叙述中,“工业”等同于环境破坏和文化破坏。

这些“折腾”,是新中国工业社会的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叛逆,批判的是自己的童年。新中国的童年只是一个工业社会的雏形,横向比没有先进工业国那么发达,纵向比没有农业社会那么稳定,建设过程中还拆了不少人为之迷醉的旧社会文化,挨点批判不奇怪。我们的父辈生于新中国的童年,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看不到工业社会的全貌,缺乏对工业化的理性认识,当初更多的是凭着感性的激情接受了红色工业文化。等到激情褪去,短时间内产生迷茫也是情理之中。所以说,二三十年来的折腾也不是坏事,每一次碰壁都是一次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

碰壁多了,感性的工业化激情也就变成了理性的工业化思想,自然知道正确的道路在哪。新中国童年的建设有激情,基础打得牢,也经得起青春期的折腾、付得起学费。再加上国际环境配合,中国的工业化社会已经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从20世纪70年代喊口号反对美帝国主义,到2008奥运海外华人争相护旗,这几十年中国的自我定位进行了两次180度转向。但中国的社会心态并不是简单地转了一个圈,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了自信。当年狂热的激情和盲目的乐观被自我否定,再变成世界第一工业国实实在在的自豪感,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历史的“螺旋式上升”。青春期结束,新中国即将成人。

社会的发展阶段对人的思考方式有影响,我们生于新中国童年的父辈已经用他们主导的新中国青春期证明了这一点。80后一代是第一代生于工业社会的中国人,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到了我们的骨髓里头。不用宗教式的激情来拉动,我们就能接受工业化思维方式,冷静地观察工业化社会。

西方的富裕、美国的霸权、世界的广阔、工业化的威力以及工业化必需的代价,这些客观事实对于上一代人来说,都是充满形容词的感性认识,往往会造成夸张的心理定势,进而产生错误的决策,碰壁才知回头。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丰富的资料触手可及,出国观摩一下其他工业化社会也不再是什么难事,对世界有清醒、量化的认识,所以80后不会再用“情怀党”的试错法来寻找道路,而是用“工业党”的方式,把工业社会的发展看做一个工程问题来处理。从宏观的角度说,这就是80后的优势所在——生长在新中国的青春期,和新中国一起成长,成熟的速度要比父辈快得多。

激情也罢,叛逆也好,过去的60多年已经都化为历史。在我们的眼里,父辈们曾经高大强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我们安心地看着他们给中国掌舵摇桨。现在,他们老了,他们已经到了回家养老抱孙子的年纪,交给我们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开始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如何推动这个国家继续过去60年的快速发展?如何总结新中国的青春期,把工业社会推进一个更成熟的发展阶段?本书尝试给这些问题做出一个方案。希望同样生于工业时代的80后读者们也来规划这个触手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