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0亿人的幸福额度(第13/14页)

工业党总会赢

当然了,人道主义和道德制高点本身没有杀伤力。工业化只有实践了才有价值,才能“普世”。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工业力量还不够,在全球占的工业比例不够高,所以愿意在既有秩序下发展经济。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了,不管中国做什么,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统治世界的金融资本也必然要来找我们的麻烦,企图肢解中国的工业社会,削弱中国的工业力量。

与其等别人打上门来围攻,已经遇到发展边界的工业化中国不如主动出击,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力量,支持他们的“工业党”执政,然后接受中国的工业化输出,共同建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业社会。

从战略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毛泽东跳出外线,转守为攻的思路。从历史上看,这也是很稳妥的做法,因为工业党的战斗力从来远胜地主和买办。工业本身需要纪律,需要统一指挥,需要牺牲局部效率来提升总体效率,这和打仗本来就是一回事。

现代战争其实更像一个工程项目,有参谋部组织实施,有后勤部打理一切,如果再有政治部号召动员,那就基本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再有个装备部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善装备就会越战越强。能打的军队一定能干好工业,喜欢搞工业的政权也一定能搞好军队。

反之,买办政权讨厌造东西,总想着从外国主子那里买点便宜武器镇压“叛乱者”,所以打起仗来必须死保和外国主子联系的交通线,敌人打到这个命门就傻眼了。用军饷和吃空饷的市场经济原则组织起的军队作战是买卖,哪部分都不肯牺牲,进攻比谁慢,防御比谁快,这样的军队再多,也没什么用处,就算冒出来个74师也会被大伙合伙卖给人民解放军围歼。中国20世纪的历史就是买办误国,被工业党消灭的典型例子。

国民党政权从建立的那天起,就依托江浙上海,倒腾资源往外卖,买来洋货和军火排挤本国产业。打仗虽然既啃不下桂系也打不过西北军,但能拿出大笔的贿赂收买军官,靠这个战无不胜,在军阀里称王称霸。只是万一有人不吃收买,就搞不定了。

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满脑袋想的都是和海军占绝对优势的日本在上海打决战,好“打出国际影响”,其实就是等着英美主子来救命。等到英美表示中立之后,国民党立刻一溃千里,南京和上海之间苦心经营的国防工事连门都没打开就丢给日本人。跑到南京又指望德国调停,见德国人说了几句也没啥用,长官带头开溜,把首都军民扔给日本人去屠杀。一路跑到重庆,靠滇缅公路运点物资吊命。1942年滇缅公路断了,国民党就坐在重庆等死,1944年还能被日本人打得一溃千里,丢了几十万军队。1944年12月,日本人打到贵州独山,蒋介石以为日本人要进山了,吓得琢磨迁都西康,连丢了西康往印度跑都准备好了。幸而1945年2月,史迪威公路重新打通,国民党才有了点活气,不过这时候离抗战胜利只有半年了,共产党连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都编组出来了。

抗战期间的国民党把半个中国的工业搬到西南,每年钢产量依然不过一万多吨,连子弹原料都要空运进口,一心只想着让英美多运点物资。最后,他们被共产党横扫也是理所应当。

值得一提的是,军阀里唯一有工业化思想,自己修铁路、开工厂的阎锡山,解放战争中抵抗得最为坚决。三大战役都打完了,阎锡山的工业基地太原还打得热火朝天。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横渡长江,拿下了有天险的南京,而太原居然比南京还多顶了一天,可见半吊子工业党也比买办之王更难对付。

在大国之外,最好的例子还是来自中国和中国的盟友。几十年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输出工业化”的口号,但中国一直和东非的坦桑尼亚、赞比亚保持良好的关系。著名的坦赞铁路就是中国1970年至1976年在非洲援建的,工程投资折算为无息贷款,铁路建成后,中国专家手把手地教当地人运营,最后完全交给两国管理。现在也是非洲前殖民地在独立后最成功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铁路之外,中国在坦桑尼亚援建的中坦友谊纺织厂是新中国第一个主动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东非第一家有印染设备的纺织厂。中坦航运公司已经连续盈利了40年。在制药、汽车制造方面,中国也对坦桑尼亚输出了不少工业。中国驻坦桑尼亚的巡回医疗队,从60年代开始,现在已经是第22批了,40多年从无间断。中国至今对坦桑尼亚的几十种商品实行零关税待遇,扶植当地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