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7/15页)

衰败中的国家不一定没有人发财。

有接近10年的时间,俄罗斯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谁能勾搭上苏联的官僚或政治新贵,谁就能把苏联留给俄罗斯人的遗产变成自己的第一桶金。排在福布斯富豪榜里的俄罗斯人,名下的企业几乎全都是苏联的超级国企。

工业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要讲系统配套,富豪们的争斗把复杂的工业部门拆成了个体户。再经过互相吞并组合起来的时候,大部分工业已经废弃。剩下的都是乌拉尔矿业公司、诺里斯克镍业这样的资源型企业。

俄罗斯最后一样吊命的法宝是苏联的军事遗产。兵器工业一般开发周期较长,所以即使科研体系散架了,兵工企业卖存货或者已经定型的技术也可以混好多年。更何况本来苏联就和美国水准差不多,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中国的Su-27、印度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和Mig-29、越南的基洛潜艇、伊朗的S-300防空导弹都给俄罗斯带来了不菲的外汇收入。连美国的盟友韩国都借着讨债的机会买了一批T-80坦克。核潜艇这样的战略兵器虽然不能卖,但俄罗斯可以连教官一起租给印度。现在,在俄罗斯之外服役的BMP-3型步兵战车比在俄罗斯国内服役的要多好几倍。俄罗斯已经永远地放弃了当超级大国的想法,赚点小钱能凑合着过日子也是一种活法。

既然雄心壮志没有了,在俄罗斯政府看来,武器出口是一举两得,既赚了钱,又让外国帮自己保持了军工能力,就算贱卖也不亏。最近20年,俄罗斯在武器出口榜上不是冠军就是亚军,每年可以赚上百亿美元。但从最近的新闻来看,军火这碗饭也不是长久之计。这几年,俄罗斯卖给阿尔及利亚的战斗机要返修,卖给印度的军舰一拖再拖,延迟交货,卖给中国的运输机要求增加付款,否则就造不出合格武器。这标志着俄罗斯的工业衰退已经从基础工业蔓延到了军事工业。

苏联解体后,工业体系迅速崩溃,只有军事工业相对完整。但已经崩溃的基础工业既不能给军工部门提供合格的机械,也不能提供熟练的技工,更不可能提供新一代技术,军工厂只能指望吃苏联的老本。

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苏联军工厂里80%以上的机床都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产品,Mig等知名设计局里看不到一个能当骨干的年轻人,生产线上的技师都是快退休的老汉——按照现在俄罗斯的平均预期年龄计算,他们也未必能活到退休。

严重老化的俄罗斯的工人用颤颤巍巍的双手造不出质量一流的军工产品,连生产进度都没法保证,只能把相当多的部件外包到欧洲生产,不加价造不出东西也就自然而然了。不但出口武器如此,就连俄军自己用的战略导弹都屡射不中,全世界都开始怀疑俄罗斯的核武器到底有多少已经变成了“核破烂”。

长远看来,违约显然会毁掉自己的市场,用不了太久俄罗斯将再也不可能像过去20年那样发军火财。事实上,由于俄罗斯自己已经难以开发下一代武器,要反过来进口军火来武装自己的军队。眼下法国正在为俄罗斯建造“西北风”两栖攻击舰,吨位超过过去20年俄罗斯新建的所有军舰。这再次证明了新俄罗斯和旧沙俄之间的相似性——100年前,俄罗斯的大部分军舰也是用法国技术制造的。意大利则把装甲车出口给俄军最精锐的空降部队和首都卫戍部队,讽刺的是,当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的坦克集团军正是选择缺乏机械化装备的意大利军防线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对纳粹德军进行合围的。最近还有传闻说俄罗斯这个AK-47的故乡可能会购买西方自动步枪来武装自己的陆军。

苏联70年攒下的工业遗产,到此已经败光了。下一个10年,俄罗斯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石油价格继续高涨。当然有中国的强劲需求,这个梦想也不难实现。

苏联变成新俄罗斯,中国受益很大。因为苏联及其附庸国蒙古和中国有上万公里的边境线,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军屯兵150万,中国每年要耗费巨资维持北方防务,代价堪比古代王朝修长城。为苏联入侵所储备的物资,到苏联解体后十多年还消化不完,现在街边的军品店、劳保店还可以买到。

更不用说苏联解体后贱卖给中国的各种军事技术和物资了。汶川地震的时候救灾主力Mig-171直升机,1998年买入的时候才3000万人民币一架;IL-76大型运输机,卖给中国只要两三亿人民币,按照同期国际市场价格来说,都是近乎白送。Su-27及全套生产线的引入,虽然花了不少美元,但让中国的航空技术跃进了20年,也是便宜到家的买卖。现在大连停着的“瓦良格”航母,几乎是按废铁价拖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