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品魁龙珠皇上给赏 逛西瓜摊客用使坏(第2/4页)

“对,叫魁龙珠。”

“魁、龙、珠,”李太后一字一顿念了一遍,又问,“为何叫这名儿?”

“启禀娘娘,这魁龙珠的名儿可是大有来历,”店家眉飞色舞地介绍道,“这道茶实际由三种茶合泡而成。它们是浙江杭州狮峰产的龙井,应天府茅山产的珠兰,以及皖南黟县产的魁针。三种都是绿茶,但香气与味之厚薄都有差异。将它们掺在一起,香味就格外不同:魁针之魁、龙井之龙、珠兰之珠,合起来就是魁龙珠。老荼客都赞这魁龙珠是一水冲三省、香透九重天。万……啊,不,诸位客官,你们品过之后,感觉如何?”

“好,好极了,”朱翊钧忘情地嚷道,“香透九重天,今儿个倒不是虚言:”朱翊钧说着瞧了一眼李太后,一说“九重天”,他便想到了自己,因此十分得意。他摩挲着茶盅,又问,“店家,你说老茶客都赞这魁龙珠,老茶客都是哪些人?”

“小的说的老茶客,都是顺天府南京城内的富贵人家。”

“怎么都在南京城内?”

“因这魁龙珠产在南边,南京城中的富贵人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为何偏是富贵人家?”朱翊钧一问追一问咬着不放。

“因魁龙珠价码儿高,一般小老百姓,哪里喝得起。小的说老茶客在南京,还有一桩原因。”

“讲。”

“好茶配好水,这是千古不移的定规,凡我中国之大,好泉好水却多半出自江南。什么茶配什么水,也是大有讲究,比如说,峨嵋山上的雪芽茶,须得乐山三江口的水沏泡方见醇正。太湖洞庭山上产的春笋,用无锡惠山泉来冲沏,味道又不一样。这魁龙珠茶,最服的泉水就是南京灵谷寺的琵琶泉。”

“琵琶泉?”朱翊钧瞧了一眼母后,问道,“这琵琶泉有何特点?”

店家一边给众“客官”续茶,一边继续介绍:“这琵琶泉流自孝陵院墙内,许是沾了灵气,才特别甘洌。琵琶泉又名八功德水,顾名思义,这泉水有八大功德,它们是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嗬,听你这么一摆乎,这琵琶泉倒成了神水了。”李太后抿嘴儿笑了起来,偏过头去对陈太后说,“南京那么好,可惜咱姐妹没去过。”

“是呀,天底下好地方就是多,什么时候,咱们也出去耍耍,见识见识。”

两位太后说着笑话儿,又把魁龙珠品了一小盅。这时,朱翊钧又开口问冯保:

“大伴,魁龙珠这好的茶,怎么咱宫里头就没有?”

“启禀万岁爷,宫里头每年的贡茶,都是前朝定下来的,比如龙井,就是贡茶,杭州府每年上贡一千斤。因这魁龙珠是用三种茶搀和而成,故不在贡品之列。”

“那这茶是哪儿来的?”

“是老奴从家里头拿过来的。”

冯保得意地回答。朱翊钧听了,心下忖道:“这位老公公,说是我的奴才,天下的美味倒比我这个当皇帝的还尝得多。”但表面上他却打哈哈道,“闹了半天,原来这魁龙珠茶肆真正的店家!是你冯公公。”

“冯公公是有心人,”李太后跟着赞道,“今儿个一开街,先品了魁龙珠,这是吉兆。”

“是啊,”朱翊钧虽“与民同乐”,但始终不忘自己是天下至尊,此时颐指气使地说,“店家虽然是冯公公,但这坐店的伙计也委实口齿伶俐,称得上茶博士,今天,朕要赏他。”

“谢谢万岁爷,”店伙计兴奋得脸放红光。

“从明天起,你就到御茶房当值,专门给朕沏茶。”

“这个……”店伙计欲言又止,约略有些失望。

“这个怎么了?”朱翊钧问。

“奴才本来就在御茶房当值。”

“啊,原来这样.难怪你说起茶来头头是道,”朱翊钧说着自己也笑起来,“朕本说量才而用,没想到却是白下了一道旨,不过,朕还是要赏你.孙海!”

“奴才在:”

“付茶钱,另外给这店家多赏一些碎银。”

朱翊钧说罢.便领着两位母后跨步出门。此时的东长街,到处都充满了叫买叫卖的吆喝声。朱翊钧平生第一次见到这种繁华的商业景象:若不是颐及万岁体面,加之要谨慎奉陪两位圣母,他恨不能一口气从街头跑到街尾,先让眼珠子过一回瘾,然后再一家一家地仔细观赏。这会儿辰时过半,阳光渐渐毒辣起来,一帮内侍替皇上一行撑伞的撑伞,打扇的打扇。东长街虽然宽敞,但因盖了棚屋,留给行人走的道儿便变得逼窄,皇上这一群人过来,道儿便被挤得水泄不通。冯保急得要派手下人前去清场,李太后喊住他,说道:

“既是集市,就得有人气,就咱们几个人逛街,有啥意思?何况咱们皇上,难得这么挤一回,正好练练身子骨儿,你说呢,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