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4章.破釜沉舟 第22节(第2/3页)

这个理由实在太勉强,难以服人,所以三府诸多大吏都表示了反对,尤其是刘放、刘范等原幽州府掾属,他们坚持认为公孙瓒再打龙凑是公孙瓒自己的主张。

然而,荀攸的一番推测,却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荀攸说,在幽州,是太傅大人说了算,公孙瓒不可能象在冀州一样,为所欲为。公孙瓒要想打冀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得到刘虞大人同意,二是擅自出兵,但公孙瓒擅自出兵,他的粮草从何而来?以太傅大人的为人,他既然和大将军议和后,就不会再出尔反尔。所以,公孙瓒再打冀州,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公孙瓒把太傅大人挟持了。

我们立即遍告河北诸府,历数公孙瓒的罪恶,让天下人都知道太傅大人此刻已经被公孙瓒所挟持,生命危在旦夕,大将军要立即打进幽州,要铲除奸侫,要救出自己的故主,要救出太傅大人,让天下人都看到大将军对故主的深厚恩情。

大帐内霎时鸦雀无声。如果荀攸的推测是正确的,那太傅大人的确危险了。公孙瓒敢做这种事?李弘不相信,三府诸多大吏也不相信。

刘放涨红着脸,忐忑不安地说道:“如果公孙瓒没有挟持太傅大人,我们这么做,不就等于提醒了公孙瓒,那太傅大人的安全……”

荀攸淡淡一笑,“没有理由我们可以编造理由,让编造的理由成为事实,成为真的理由,正是我们编造理由的目的。公孙瓒是不是挟持太傅大人,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最充足的理由立即打进幽州,占据幽州,击杀公孙瓒。我们只要理由。”

“你……”刘放蓦然明白了荀攸的本意,他气得猛地站起来,指着荀攸大声骂道,“荀大人,你太过分了。你这样做,会把太傅大人置于死地的。”司马朗却连连拍手,哈哈大笑,“兵者诡道也,荀大人果然不愧是此道高手。如果人人都象刘大人这样正直,那董卓怎么会死?我看刘大人跟在太傅大人后面,学问是涨了不少,但也和太傅大人一样,未免过于迂腐了。”接着他指着荀攸调侃道,“荀大人当初在洛阳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董卓关到郿坞的大牢里,整天反思,这学问果然是越来越深。”

荀攸谦和地笑笑,泰然自若。司马朗太年轻,言辞间非常张扬,这句话说得有些重了,但他懒得和这种人计较,毕竟自己和他父亲司马防曾同殿为臣,面子还是要给一点。

李弘焦躁不安。他倒不是觉得荀攸这主意有什么不好,而是真的担心刘虞的安全。刘虞的问题如何处理,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个心病,但他无论如何不能让刘虞死去。当年刘虞高举大旗,带着援兵杀进卢龙塞的那一刻,至今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让他至死不能忘却。这个象慈父一样的老人,勇敢而正直,自己绝不能让他死去。

“我们立即起草檄文,不管有没有凭据,我们都要把所有的罪责推给公孙瓒,把太傅刘虞大人推到一个孤立无援的位置上。我们不但要让冀州人、北疆人痛恨公孙瓒,更要让幽州人痛恨公孙瓒,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上上下下的坚决支持。这样我们打进幽州的时候,才能得到幽州人的拥护,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占据幽州。”

李弘望着神情平静的荀攸,心里一阵发寒。他这一招,不仅把公孙瓒和刘虞推到了绝境,也把北疆军推到了幽州战场,更把自己推到了平定天下的艰难路途上。

李弘想起了审配。荀攸和审配一样,都是阅历丰富,学问高深之人,他们的眼光,他们的见解,无一不让自己钦佩至极。李玮、朱穆、谢明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相比,差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经验。

李弘现在非常庆幸自己能得到张温、卢植这帮老臣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北疆不可能这么快走出危机,自己也很难肩负起振兴社稷的责任。看看摆在案几边上堆得象小山一样的文卷,李弘非常感慨。这些都是老臣们的改制建议,也是大汉将来得以振兴的基石。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些对大汉忠心耿耿的大臣,自己能干些什么?最多不过守一片疆土,屯几片田地,养活百万人口而已,这和中兴社稷打大业比起来,相差何止是天壤之别啊。

争论越来越激烈,但荀攸、张范、崔均、司马朗、陈群、袁涣、刑颙、孙资等人的观点却逐渐占据了绝对上风。

要中兴社稷,要西进勤王,就要有实力,要实力就要有牢固的根基。河北三州如果迟迟不能稳定,自身实力如果迟迟不能得到发展,我们何时才能南渡黄河平定天下?何时才能西进关中拯救天子?冀州目前的困难的确很多,流民危机和财赋危机都很严重,但和前几年北疆重重危机相比,这算得了什么?北疆都能坚持下来,难道我们占据冀州后,反而不能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