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4章.立马横枪 第13节(第3/4页)

安定郡只有三四万人口,基本上都居住在郡内的八个县城内和城外的村庄里,另外黄河两岸还有一些羌人。安定郡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几百里没有人烟的地方。

灵台在安定郡鹑觚城境内,荒无人烟,是个重山环绕,山清水秀的地方。灵台以灵台山而命名,灵河穿过灵台山,流入泾水,再流入渭水河。

因为已经到了凉州地界,加上明天就可以回到鹑觚城,所以士兵们心情轻松,有说有笑。河边的大营里,篝火一直烧到半夜才渐渐熄去。

北宫伯玉情绪很差,经不住李文侯和几个部下的劝说,喝了个酩酊大醉。

他很痛苦。他造反仅仅是因为护羌校尉的一个手下太无耻,杀了他族内的人,他一口气憋不下去带着部族就反了。谁知道他登高一呼,响应者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聚集而来。他骑虎难下,想不干都不行。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个归属羌人,不识字,没有能力统率大家抵御汉廷的官军围剿。汉朝军队的厉害,在他们羌人的心目中,那是根深蒂固的。于是他和一帮兄弟挟迟边章和韩遂造反,他自己甚至心甘情愿地让出了主帅的位子。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

汉人,尤其是边章和韩遂这种有学问的人,他们对造反有自己的理解和行事方法,他们对各类事情的解决办法和北宫伯玉一帮人的想法差距太远。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北宫伯玉希望自己的部族和士兵造反之后能够富裕一点,能够自主分配和享受战利品。但边章和韩遂两人紧紧抓住了战利品的分配权,他们除了发放能够维持部队士兵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之外,多余的全部收缴,集中使用。造反之后大家反而比过去更穷了,这谁能接受?矛盾由此产生。然后就是军队的指挥问题。北宫伯玉把主帅的位子让给边章之后,他很快成了摆设,说话没有分量,过去的一些老部下也纷纷转投边章和韩遂,这给了北宫伯玉很大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矛盾越积越多,他们终于吵了起来。去年击败张温之后,北宫伯玉带着部队独自北上,在安定郡,武威郡一带活动,和老边他们越来越疏远,貌合神离。

北宫伯玉很失望。几十年的兄弟交情,怎么转眼之间就变得这样淡薄无情。到底是谁的错?

今夜的月亮就象一块半圆形的白玉,温润而有灵气。它高高地挂在半空,把柔和的光亮撒满了整个灵台山。

灵台山的山脚下,一万两千铁骑,四万步兵大军,排成了上百个巨大的方阵。士兵们神情肃穆,一个个悄无声息地站在夜风里。

李弘松开鲜于辅的大手,微微笑道:“羽行兄,保重。”

鲜于辅用力拍拍李弘的肩膀,什么话也没有说,转身上马,飞驰而去。

步兵大军立即开始了移动。

李弘骑在马上,默默地看着他们离开,一直到最后一个步兵战士融入了黑暗,他还在一动不动地看着。

这是部队到达西凉之后的第一战,第一战就是和五万敌人交锋,李弘感到心里很压抑。都说西凉人彪悍,西凉的部队骁勇,听多了,心中自然有点忐忑不安。虽然他对这次偷袭充满了信心,但第一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打仗,他还是紧张,有些担心,同时也有些按奈不住的兴奋和激动,因为这是李弘第一次指挥五万人、步骑两个兵种在同一个战场上作战。李弘认为自己的士兵战斗力非常强悍,击败西凉叛军一定没有问题,但他害怕自己的士兵因为这场战斗而遭到巨大的伤亡。

北宫伯玉的部队都是由凉州各州郡的归属羌人组成,虽然不是正规骑兵,但是以羌人的勇猛和好武的天性来说,他们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至少比五万黄巾军要强。这些士兵大都是归属羌胡各个部落的牧民,奴隶,他们在凉州各个州郡居住,臣服汉庭多年,有的部落已经一边放牧,一边从事农耕生产了。这些归属羌胡因为不需要再入侵大汉朝,也不需要再和其他胡族打仗,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这些部落就轻视传统的军事训练了,一年一次改为几年一次,甚至彻底放弃了。因此归属羌人大都没有经过什么正规训练,也没有什么骑兵战斗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可以骑射。他们跟境外羌胡的战斗力相比,差距就很大了。当然,有些入境时间短的羌人比如先零羌就还是非常厉害的。

对李弘的这个计划,桑羊和左彦都提出了警告。如此大规模的袭击,十万人参加的战斗,短时间内肯定结束不掉。一旦偷袭行动的时间拖长,等到敌人缓过气来,组织起了有效的反击,战局就有可能陷入胶着。到了那个时候,胜负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