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清(第2/3页)

而反观吾国,表格之上,除了《四库全书》《全唐诗》及几位清代书画名家还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外,留白令人汗颜。

文人士子的文化思想能动性,经元之镇压,明之打击,清之诱导,差不多等于被完全阉割了,奴化得软塌塌的了。

若据此断定清比以往朝代都特别来劲的尊孔倡儒,根本上是一大统治阴谋,却又未免过于阴谋论了。

窃以为,与历朝汉家“天子”相比,清皇帝的大多数,对儒家学说尤其是孔子思想的尊崇,或许确实真诚度多一些。这乃因为,孔子者,汉人也。经历朝历代之灌输,从士人到民间,未免有“噎食”反应矣。而对于满人皇室,却如同一片新的文化天地。最深以为然者,恰是汉人已倒胃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诲。

先是,努尔哈赤在北方建立政权后,为政权巩固计,忍痛幽死乃弟,处死亲子。且历睹草原各族王骨肉血亲之间,因争夺领导权,父疑子,子恨父,叔侄兄弟互相戮害,频生感慨。对于汉人这边改朝换代的血溅宫闱,手刃亲人现象,亦闻之不少,却只能徒唤奈何而已。他身边的汉人近臣,遂向其陈儒家思想片段,谨供参考。实际上,清灭明前,其皇族子弟中有望继位者,已对孔子略知一二了。这并不影响他们灭明的野心,反而有助于他们灭明前的文化思想准备。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取所有用,弃所不用,活学活用。

凡皇帝者,无须孔子教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意识全都非常明确——君君之释,即我怎么当皇帝我百分百做主,毋庸任何人置喙;你们怎么为臣,也由我来定条款,都识相点;朕即为朕,父子之间,亦君臣也,故朕又是父皇,非一般百姓人家那种父;君臣之间,亦父子也。故为臣者,不论岁数多大,在朕面前,那也是子……

没有一个皇帝,不是如此这般来理解的。至于什么仁义礼智信,那是对百姓的教化,若也用来要求朕,简直就是“反教”了,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自康熙始,清皇室对子弟们的学业抓得是很紧的,如同当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而皇室子弟们的学业亦重,殊少玩乐时间,亦如当今高考前的学生,却没人替他们呼吁减压。直至十八岁成人后,才终于从学业压力之下解脱,于是有那天生难成才者,纵情声色犬马,不求上进也。而成为皇位继承候选人的,仍需继续深造,如当今之学子读研读博,导师是不可少的人物。

皇家子弟的学业内容多门多类,不但要学满文,还要学汉文、蒙文;满史汉史,并教并学;“四书五经”之类,亦必学课程,绝非选修课;还要学诗词歌赋,学满汉民俗朝仪、祭祀大典的步骤;骑射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弓马之技尤得过硬……

培养一位全面发展的贝勒是不容易的;造就一位能胜任天下的皇帝尤其不容易,故他们的蒙师曰国师。清的每一位皇帝的背后,都曾有汉族国师的光辉身影,造就伟大皇帝的光荣,有汉人国师的一半。这使清朝的皇帝中,半数以上口才不错文才也在超凡一流。佼佼者,引汉家之经据汉家之典,亦善侃侃而谈。面试新科状元进士们,出题每刁妙,汉人才子不敢轻视也。

在清早期,汉人子弟即使成功入仕,往往也仅能任文官,难掌军权。朝廷要职,还是基本控制在满官手中。满汉官员之间,即使职位同品,也互不通婚。足见他们对于皇室与贵族血统的纯正,是十分在乎的。同为贵族,满贵族在心理上也常觉高于汉贵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并不能解决好清皇室的内讧。姑且不论雍正继位之合法性的存疑,其登基后,另外几个兄弟千真万确是被他借由害死的。也许正因为这一与皇位有关的原罪,使他的儿子乾隆更频繁地驾幸孔府,有次还带着母亲在孔府小住。他对孔子的尊崇,超前胜后。在住期间所封孔府官员,最多时“局”以上者达七十余人——当然,人家孔府后人也争气,都考取了证书的。但同等学力而服不成官政的大有人在。这也是没奈何的事,谁叫“大清”已是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呢。

虽然将科举之文门向汉人子弟敞开,屡考不中者还是大多数。在文学作品里,家境好的,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如《官场现形记》的某公子,仍可过锦衣玉食起码丰衣足食拥妻揽妾的好生活;而一般庶家儿郎,落魄士子,人生便很惨。能进入豪门充当儒仆,算是命运挺不错了。不少人羞于现身市井乡里,隐向山林,过起了有文化的半野人的生活。但这也不仅是清朝独存之现象,以前朝代,基本如此。这是教育失败的现象,科举害人的另面,社会进步停滞不前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