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二章 父与子(第2/4页)

就这样,吴军选拔了三百名壮士,其中就有孔子的学生有若。

三百壮士在傍晚时分吃了一顿好的,算是壮行,之后上路。可是就在要上路的时候,有人来劝阻季康子:“主公,这三百人都是国家的精英啊,就这么稀里糊涂去,成功的希望不大,送死的可能性不小,太不合算了。”

季康子耳朵软,觉得这话也对,立即取消了行动。

“哇噻,白吃了一顿好的。”三百壮士大喜,这辈子没吃过这么好的。

三百壮士虽然没有成行,可是鲁国的汉奸早已经把情报送到了吴王夫差那里,吴王夫差吓得够呛,他的理解,这三百人就是三百名刺客,晚上黑灯瞎火的,三百名刺客涌进来,自己这条命还真危险。当天晚上,夫差睡得很不安生,稍有些风吹草动,就立即换个住处。

第二天,夫差决定跟鲁国人谈判结盟,不打了。

吴国人要和平,鲁国人当然愿意,于是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吴军撤军回去了。

有若逃过了一劫。

【儿子的娘去世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鲁哀公十年(前485年),孔子已经六十七岁了。

这一天,鲁国来人了。

“谁来了?”孔子兴奋而紧张,他对鲁国的一切都感兴趣,盼望着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

可是,来人令他失望了。

谁来了?儿子孔鲤。

“你来干什么?”孔子问,面带着一些失望。实际上,孔子对儿子远不如对子路子贡子夏们那么亲近。之所以这样,也很容易解释。

首先,孔子常年和弟子们在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而与儿子反而很少见面,几乎没有沟通;

其次,弟子们不同的个性但是共同的对老师的尊重让孔子非常受用,子路的直率忠诚,子贡的贴心和善解人意,子夏的聪明好学等等,都让孔子打心眼里喜欢。而儿子在学问上很不用心,在自己面前畏畏缩缩,这些都常常让孔子不高兴。所以看见孔鲤,孔子的心情远不如看见子路子贡们。

“爹,娘死了。”孔鲤畏畏缩缩地说。原来,丌元氏去世了,她在宋国的家人派了人到鲁国报了信。

孔子有点为难了,虽然听说这个消息之后还是有点略略的悲伤,但是很快就过去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早已经恩断义绝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要不要祭祀前妻,要不要为前妻服丧。大致想了一下,孔子作出了决定。

“他已经不是我的妻子了,也就不是你娘了。好了,住几天你就回去吧。”孔子的决定非常绝情,让身边的弟子们都有些错愕。

“可是,她始终还是我娘啊。”孔鲤脱口而出,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冲撞父亲。父亲可以休掉自己的妻子,可是他不能割断和亲娘的血脉啊。

“那也不行,如果在我这里设灵堂祭祀,算是怎么回事啊?”孔子坚持,他决定的事情,很少会改变的。

孔鲤哭了,不说话也不走。

“伯鱼,你先去休息,办法会有的,别急。”曾皙来解了这个围,让人带孔鲤去休息。

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解决问题的是曾皙。曾皙是看着孔鲤长大的,就算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皙也常常到孔家帮忙。因此,曾晳和孔鲤之间甚至比孔子和孔鲤之间的关系还要亲近一些。

所以曾晳出面去找了孔子的朋友蘧伯玉,看看能不能在蘧家借个地方设灵堂,就算是借给鲁国来的朋友孔鲤的。这样的话,就说得过去了。

“那有什么问题?”蘧伯玉立即就同意了,私下里,他觉得孔子做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就这样,就在蘧伯玉家设了灵堂,孝子孔鲤主持,举行了一个虚拟的葬礼和祭祀,孔子的弟子们纷纷前去吊唁,当然名义上是吊唁朋友的母亲,而不是吊唁师母。而孔子始终没有去,他觉得事情本身就很无厘头。

葬礼结束之后,灵堂撤去,孔鲤也就回到了孔子的住处。

第二天,孔子听到有人在哭,于是问身边的人谁在哭。

“伯鱼啊。”身边人说,原来是孔鲤在哭母亲。

“嘿,太过分了,哭起来没完了?告诉他别哭了。”孔子很不高兴地说。

孔鲤于是不敢再哭了,连丧服也脱掉了。过了几天,匆匆回鲁国去了。

按《礼记》。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三代休妻】

事实上,孔家休妻是有传统的。

孔子三代休妻,在《礼记·檀弓》中有明确记载。

孔子的儿子是孔鲤,字伯鱼;孔鲤的儿子是孔伋,字子思;子思的儿子是孔白,字子上。子思的性格比较像孔子,因此孔子更喜欢孙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