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 公款出国(第2/4页)

“那敢情好,可是,人家愿意吗?”

“包在我身上。”孔子拍了胸脯,哥哥帮他娶了老婆,他这下一定要帮哥哥找个好女婿。

孔子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向南宫敬叔提起了这门亲事,正中南宫敬叔下怀,欣然同意。于是,孟皮攀上了高枝,女儿这一辈子算是衣食无忧了。

不过,依照当时的风俗以及孟皮的地位,孟皮的女儿应该是做妾而不是妻。

按《论语》。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浇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按《论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关于南宫敬叔的年龄,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南宫敬叔这个时候只有九岁,理由是南宫敬叔母亲私奔到孟家记于鲁昭公十一年,那么到鲁昭公二十一年,南宫敬叔顶大也就是九岁。但是,私奔一事记于鲁昭公十一年,不等于事情就发生在鲁昭公十年。譬如昭公七年就记载了孟僖子临死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周礼,而那一年孔子不过十七岁,孟僖子也不是死在那一年,而是死在十七年之后。类似的事情,《左传》中还有很多。

所以,这个时候,南宫敬叔应当在刚过二十岁的年龄。

【公派出国】

把侄女嫁给了南宫敬叔,孔子和南宫敬叔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原本的师生之间的关系,高干子弟和士之间的关系,现在成了亲戚关系。

南宫敬叔到孔子的学校上学引起了轰动,一时间有很多人上门来试听课,而且都是士以上的阶层。孔子以为报名人数会大增,收入自然也就会大增。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看热闹的多,真正愿意报名的少。为什么呢?

因为孔子虽然学识渊博,可是毕竟出身贫寒,对很多周礼的内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有很多漏洞出来,因此真正有见识的人往往感觉失望。

孔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怎么办?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当然,那年头还没有和尚。不过,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孔子知道自己要当外来的和尚是不可能了,可是,出去留个洋镀镀金还是可以的,如果去伟大的首都学习学习,那回来之后身价立马就不同了,见识也增加了,不愁没人报名学习。

想法虽然是个好想法,可是要实施还有些困难。困难具体为两个方面:第一,经费问题,去一趟伟大首都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第二,就算凑齐路费去了伟大首都,可是人生地不熟的,谁搭理自己啊?

不过,这点困难是难不倒孔子的。

这一天,讲课结束,下课之后,孔子请南宫敬叔留下来说话。

“老师,什么事?”南宫敬叔恭恭敬敬地问。为什么他叫敬叔呢,因为他很恭敬。

“我听说吧,王室国家博物馆的老聃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诗书礼乐无所不通,不是小通是大通,还精通道德。你叔叔我呢,想去王室跟他请教学问。我想呢,这样的事情公室应该鼓励,不知道能不能赞助一些车马费什么的,方便的话,替我问问。”孔子的意思,请南宫敬叔去鲁昭公那里帮他申请些经费。

“好啊好啊,包在我身上了。”南宫敬叔一口应承下来,一来有把握;二来,即便鲁昭公不肯出钱,自己掏钱也要帮老师走一趟;三来,要讨老婆欢心。

第二天,南宫敬叔就去见鲁昭公了。

“主公,孔子您知道吗?”南宫敬叔问。

“嗯,听说过,说很有学问啊,怎么,你拜他为师了?他学问怎么样?”鲁昭公的消息还挺灵通,早就听说过孔子了,也听说南宫敬叔放下身份前去求学的事情了,他还觉得挺好奇。

“主公,我老师是真有学问,怎么个有学问法呢?我觉得臧文仲、叔孙豹他们都没有我老师有学问。这么说吧,他说自己的学问是第二,鲁国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南宫敬叔一通忽悠,把孔子捧上了天。

“哇噻,这么厉害?咱们鲁国不愧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啊,真出人才。”

“有学问也就罢了,我老师还特别好学。昨天老师跟我说了,咱们鲁国是礼仪之邦,可是最近这些年在周礼方面还真做得不好,大家都不重视了。反而是我们丢弃的东西被外国人拣起来了,人家反而比我们正宗了,这不是太给我们丢脸了吗?这不是太给主公您丢脸了吗?所以,我老师想去王室学习周礼,回来之后好为国效力,让我们鲁国到哪里都有面子。”南宫敬叔开始把鲁昭公往自己的道上领。

“孔子说得对啊,当年你爹跟我出国访问,真是丢老了人了,唉,我们还真是落后了。去吧,我支持。”鲁昭公上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