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个令都不会,还想吃酒席?快打出去!【酒令】(第3/4页)

最后说大家都热爱的六面体“正常”骰子,这是唐朝最为流行的“双陆”棋戏使用的。“双陆”又叫“握槊”“长行”“婆罗塞戏”,大致汉末才从西域传入中原,后来一直流行了上千年。在唐朝,“双陆”的六面体骰子也基本固定为我们熟悉的样子:一点和四点染红色,其余点数染绿或黑。

唐朝人行酒令用这种骰子,一般是三骰同掷,掷出的贵彩有三种:“堂印”“碧油”和“酒星”。

“堂印”是指三个骰子的四点同时朝上,一片红彤彤、喜洋洋的贵气,就像宰相们议事的政事堂所用的大印一样。如果掷出了这种花色,掷骰子的人可以举杯请在座酒友们一起共饮满杯来庆贺。

“碧油”是指三个骰子的六点同时朝上,这是双陆骰中的最大点数,而且“六”谐音“绿”,所以染成绿色。这个花色也叫“浑六”,颜色和形状均与唐朝御史乘舆所用的“碧油幢”相似,是次贵彩,掷出“碧油”的人可以举酒杯随便挑选席中的三个人一起喝酒。

“酒星”则是三个一点朝上,一点都画得比较大嘛,就像星星一样,这个花色也叫“满盆星”。打出这三种贵彩的人都可以劝别人喝酒,打出别的杂花色就只能自己喝了。

怎么样,“骰盘令”简便爽利吧?不过对于天性豪放喜欢热闹的唐朝人来说,光掷骰子扯嗓子喊,运动量还不够大。真正能让大家把全身都活动起来,也把酒席气氛推向高潮的是“抛打令”。

“抛打令”,可以大致理解为类似于“击鼓传花”的一种行令方式,就是把某个东西,可能是花,可能是彩球,可能是“筹”,甚至可能是席上随便一件水果器具等,通过某种规则(不限于“击鼓”)在座上客人之间传来传去、抛来打去,最后落到谁手里,谁就要按规则作诗对偶、唱歌跳舞或者直接罚酒了。有时候连被抛打的东西都不必有,只要这个酒令能确定地从一位出席者传到另一位出席者那里就行。

在《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的《贵族男子舞蹈文化》一节里,我们已经给您展示了一群大老爷们在酒席上天魔乱舞的景象,其实那些就很可能是“抛打令”的一种结果。击鼓传花乱丢东西的激动气氛,很容易导致大家兴奋过头开始手舞足蹈。所以抛打令的具体细则就不多说了,大家领会精神就好。

以上三种只是粗略的概括,实际行起令来,还有很多额外花样,而且“律令”“骰盘令”和“抛打令”这几种还往往混合在一起行。另外,唐朝人发明创造了很多专门用来行令劝酒的有爱小器具,这些器具用起来也会增加很多欢乐情调。

比如说您参加了一场酒宴,而且被推举为“席纠”也就是“律录事”。大家问您想行个什么令啊,您正不知道怎么决定好呢,主人家鉴貌辨色,命令下人拿上一套“论语玉烛”银酒筹器[注7]来。

就见一具高30多厘米的华丽金银器被放到您面前的桌案上,整体形状是一只乌龟背上驮着像蜡烛的粗筒,筒里放了20~50支银酒令筹。筒壁长方框内,双勾线刻“论语玉烛”四个楷书大字。全器錾刻鱼子、缠枝卷叶、菊花、流云、龙、凤及鸿雁各种纹饰,纹饰鎏金,光彩耀目。

您试着从烛筒里抽出一根银筹签子来看,上面刻有楷书并鎏金的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的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用来决定饮酒规则的“酒筹”了。

这套“筹”可以衍生出多种不同用法,您呢,还是采用最简单的一种吧:直接抽,按上面写的令辞依次走。

抽筹之前,您要自己先喝一杯“令酒”,然后伸手随便拿出一根,念上面写的字:

“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

满座哗然大笑。这上半句“乘肥马,衣轻裘”是摘取的《论语》原句,下半句则是根据文义编出来的游戏规则,“衣服鲜好”也就是今天打扮得最漂亮的人,要“处罚”他(她)喝一整杯酒。“十分”就是整杯的意思,“五分”是半杯,以此类推,最多的会让喝“四十分”也就是四杯。

在座者吵嚷一阵,公推一个爱打扮的倒霉蛋出来接受了罚酒。此人喝完以后,就轮到他来抽筹了。下人把酒器拿过去,他捋袖子拿一根出来,念:“出门如见大宾——劝主人五分。”

又是一阵欢笑,上句仍是《论语》原句,下句是要抽签者拿杯子过去“劝”今天的酒宴主人喝半杯。主人喝完,由他再抽一筹:“割鸡焉用牛刀——劝律录事七分。”

得,这是冲着您来了。没说的,端起酒杯喝上大半杯吧。接下来您再抽一根:“敏于事而慎于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