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本朝拒收银两,有诚意请背来50斤铜钱——货币(第5/6页)

只见一行两列人马浩浩荡荡地行进过来,前面人骑着马,举着不知啥牌子的旗子,后面有十几个挑夫,挑了满满七八担各色绫罗绸缎,排成一队往前走,还有人在旁边敲锣打鼓,真是热闹。

围观群众就有人议论了,说这又是天子给魏秘监的赏赐吧?魏公胆大敢谏,前几天圣人刚赐了五百匹绢,上个月还有一次赏了一千匹绢,去年还有一回记得是赏了八百匹绢……

“这魏秘监家里是开布店的吗?赏这么多绢布有什么用?”您听得头晕,忍不住嘀咕一句,身边刚买来的奴仆连忙制止您:“阿郎勿浪语,魏秘监出身河北名门,怎能诬人是商贾一流?” 

好吧,知道古代歧视商人,我就不多嘴了。不过真的,皇帝赏大臣这么多绢帛是做啥呢?

刚才我们知道了唐朝不能直接用银子买东西,大额交易可以用金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那么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算是中等额度交易常用的货币,就是这绢帛。

您知道古代开采冶炼铜矿、锡矿和铸币的技术都很落后,是吧?每年新铸的铜钱数量说是不少,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民间商业活动的需求。于是从唐初,官府明文规定民间交易要“钱帛兼用”,甚至还规定交易额超过10贯钱了,就得用绢布来支付。

那么一匹绢相当于多少钱呢?上面也说过了,正常的价大约在500文钱,半贯钱。不过这玩意儿也是时代不同,变动得厉害,同时也跟绢布的质量有关,绫、罗、绸、缎、缊、绨、绡、缯……各种布料在各种情况下价格都不一致。拿出来买东西的,还是以绢为主。

所以,皇帝赐大臣绢,其实就等于直接给钱。大臣家里的仆人完全可以拉一车绢上街,边走边用绢直接买粮食买器具。您呢,也完全可以带一堆绸绢去平康坊找红颜知己白莲花。(唉,别自己背啊,那俩奴仆买来是干啥用的?)

到了白莲花家里,您就明白了,过来欣赏她文艺表演的王孙公子们,很多都是带着绫绢来的。白莲花在堂上歌舞的时候,这些郎君就不断送上绫绢,说是“上娘子缠头”用。

很多年以后,白莲花被一个富商买走了,带到江州去安置。夫婿常年在外面经商做生意,白莲花自己守着一艘空船,百无聊赖,夜夜弹着琵琶忆苦思甜。某一天,有个也姓白的江州官员听到了她的琵琶声,请过来聊聊天,白莲花回忆起她韶颜如花的盛年,这样唱道: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货币这一篇比较复杂,所以说明注释要多一点儿,请想穿越的同学质疑之前先看完下面这些。

一、这一篇里提到的所有物品价格,金、银、钱、粮食、绢布、车马、房屋、奴婢……在资料里都有大量的不同记载,价格相差悬殊还很大。作者鹿取的价格指数,要么是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对比认为可信的,要么是自己在不同数值里取了觉得比较合适的中间值,只保证数量级上的准确。换个时间、地点、环境,这些东西的价格就可能变化较大。

二、这一篇的主要参考资料,关于货币和金银的是《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和《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加藤繁著),关于古代和现代度量衡换算的是《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郭正忠著),关于各种物价的是《金泥玉屑丛考》(王仲荦遗著,郑宜秀整理)和《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编著)。

三、关于白银和黄金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成为货币,一直是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有人认为直到清末民国发行了银元,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之前在明清都只属于以物易物)。唐代白银能不能用来直接买东西,学者们也有不同意见,加藤那本参考书的观点就与本文观点不同。这个议题说起来太复杂了,我就不掉书袋了。

四、汉代的大量“赐金”,近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很有可能赐的是黄铜,明确表述为“赐黄金××”的给的才是黄金。而且,有时候“赐金多少”只代表一个价值尺度,也就是宣布的是赐金、铜,但实际上给到被赐人手里的,是价值相等的铜钱或实物。这现象在唐朝也存在。

汉代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500”“赐金800”,一般指“500斤”“800斤”,但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500”“赐金800”就变成了“500两”“800两”。当然,唐两比汉两大得多。

五、唐朝的1贯钱=1000枚铜钱,是官方法定数值,但是实际上,因为钱荒现象太严重,民间的“短陌”现象很普遍,也就是1贯钱里可能只有七八百文钱,但是大家还都承认它有1贯钱的购买力,用来买东西还可以,不过给官府缴税的时候就非常吃亏,官府一般会要求缴税人把少的那部分钱添足。所以正文里所说的1贯钱的重量,实际可能要打个七折八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