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第7/7页)

③荒木贞夫(1877—1966):日本法西斯皇道派首领。被判甲级战犯,终身监禁,1955年病逝。——译者

④神风特攻队:太平洋战争后期,莱特湾(在菲律宾)战役(1944年10月)后强力推广。建立八个大队、使用劣质机9000架,专事撞沉美舰。起初似见恐怖,旋即证明徒施残暴。菲律宾战役中总计撞击650次,命中率似乎不低(26.8%),但绝大多是轻微命中。至日本投降共出击2664次,死者至少2530人。——译者

⑤“成吉思汗东征(日本)”:成吉思汗的生卒年是1162—1227。西方往往以“成吉思汗”代称蒙古和元朝。这里是指元朝(1279—1368)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于公元1274、1281年两次派兵侵日。日本史总称“元寇来袭”,分称:文永之役(1274,文永九年)和弘安之役(1281,弘安四年)。元军海船遭暴风雨和台风袭击而失败,日本称之为“神风”。——译者

⑥指“本土决战”,1945年6月8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实行本土决战的“指导战争大纲”。参谋次长河边虎次郎阐述其指导思想是:“把国土万物万象统统化为战力”、“一亿玉碎”“七生尽忠”、“发挥一亿特攻之攻击精神”“维护国体、保卫皇土”。——译者

⑦基什加(Kiska):此处原著有误。从上下文看应是塞班岛。基什加在阿留申群岛。——译者

⑧西乡隆盛(1827—1877):萨摩藩倒幕派领袖。戊辰倒幕战争(1867)中军事指挥者,被誉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明治政府成立后因维护士族利益与新政府对立,辞官还乡。1877年起兵,在惨烈的“西南战争”中兵败切腹自杀。明治政府曾夺其官位,斥为“贼徒”。后又复其官位(1889),天皇并率先捐款为其建铜像(1891),并着意雕塑成朴实无华的典型武士。——译者

⑨巴丹溃败:珍珠港事变(1941.12.8)后一个月菲律宾美军放弃马尼拉(1942.1.12),退守巴丹半岛(马尼拉西)。3月12日,麦克阿瑟奉令脱走至澳大利亚。巴丹守军7.5万名于4、5月间投降,其中美军1.2万名,为美军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大溃败。7万多名美菲战俘被强制“行军”,死亡高达2万,史称“死亡行军”。——译者

⑩大名:原指占有大规模领地的武士。江户时代指受封的“藩主”,其领地在“万石”以上并有“家臣”,但必须听命于幕府的将军。——译者

⑪将军:全称“征夷大将军”,原本临时性官职,为征伐日本国内少数民族“虾夷”而设。“武士政权”统治时期演变为最高尊称。1192年,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统一全国,在镰仓建立幕府后,将军作为“幕府”首脑掌握全国政权,世袭继承。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时代”共约近700年,各由源氏、足利氏、德川氏世袭继承。明治维新中废除幕府和将军(1867)。——译者

⑫作者在这里特意模仿日本人发音,把“德谟克拉西”拼作de-mok-ra-sie。——日译者

⑬治安维持法:1925年制定。内称:“凡以变更国体或否认私有财产制度为目的”而组织、参加结社者判处十年以下徒刑。其后多次扩大范围、加重处刑,至1941年扩即禁止一切反战、厌战言论和思想。——译者

⑭麦肯因的名字与前文不一(前文为乔治,此处为约翰),可能是作者原文照引了日方当时的误传。——日译者

⑮1945年10月15日《华盛顿邮报》报道。

⑯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制定并强制推行的《战阵训》就明文要求日军官兵:“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祸之污名”,禁止投降或被俘。——译者

⑰霍兰蒂亚(Hollandia):新几内亚海港,1944年4月下旬被美军迅速攻克。——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