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昆 明(第3/4页)

龙门

很久以前我就已经放弃参加任何考试或者求职,所以我没有拜文曲星,而是直接去欣赏风景。从龙门看过去,滇池水蓝如碧,一望无际,真是昆明地区最美的风景,一路的攀登都值了。我在长凳上坐下来,感受着和煦的阳光照在我脸上。从广西和贵州一路旅行过来,这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就这样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欣赏着碧蓝的湖水,我在那里足足停留了半个小时。这时我突然想起自己是个游客,昆明或者昆明地区还有很多地方要去游览呢。

我从龙门下来,一路下山来到公交车返回的地方,搭车下山。我还要去参观另一座佛寺。这座寺院叫作“筇竹寺”,位于市区西北部的山上。回到市中心,我没有等太长时间,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从云南饭店前面出发,30分钟后我就来到了筇竹寺。

寺院入口处的牌子讲述了该寺的来历。有一天,兄弟二人到这片山林里打野猪时,突然发现了一只犀牛。史前时期,中国各地都可以见到犀牛,但是两兄弟见到这只犀牛时是公元638年,当时犀牛已经是罕见之物。他们两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尾随着犀牛,直到它消失在一片灌木丛之中。

几秒钟后,一群僧人拄着竹拐杖,从同一片树林中走了出来,一离开树林,他们就把拐杖插入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刚才发生的这一切,兄弟两人实在无法理解。他们走到僧人插下拐杖的地方,准备拔出一个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将其拔出地面。他们又去拔其他的拐杖,还是白费力气。

兄弟两人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回家再说。第二天,他们又回到了原地,他们要证明昨天发生的一切不是梦中所见。拐杖还在原地插着,但是经过一夜的时间,它们已经长出了叶子,繁衍成一大片竹林了。兄弟二人认为这是一种吉兆,于是决定在原地建一所佛寺,就是1354年后我进入的这间寺院。寺院有个很贴切的名字——筇竹寺。自远古以来,筇竹就被用来制作拐杖。大约2200年前,一位中国最早出使西域的使者就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见到过有人出售这种竹子制作的拐杖。他的情报员告诉他,这种竹子来自今天的云南和贵州省环绕的地区。除了丝绸,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穿过中亚地区的古丝绸之路流通。但是,谁能想到还有来自遥远的中国西南边陲的竹拐杖呢?

进入筇竹寺后,我又一次从四大天王身旁经过。但这一次,我发现我置身于一个艺术画廊之中,庭院四周的殿堂里供奉着昆明地区保存的艺术宝藏之一——另外一组500罗汉。我在昆明西山的华亭寺里已经与他们有过一次邂逅,但是这些罗汉看上去更加夸张生动、妙趣横生,他们都与真人一般大小,保存完好。考虑到他们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这也不足为奇。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所有的罗汉都有各自不同的坐骑。我看到有的骑龙,有的骑驴,有的跨鱼、螃蟹、龟、独角兽,居然还有黑颈鹤,除了冲浪板,应有尽有。

穿过庭院进入大雄宝殿中,我发现一件更著名的文物,那是皇帝于1316年御赐的一块石碑。皇帝的圣旨以汉文和蒙古文两种文字刻在石碑上,内容是命令该寺的方丈在蛮夷中传播佛法。当时正值元代,蒙古人不仅统治着中国全境,而且控制了之前尚不属于中国的部分地区,其中就包括“彩云之南”这一盛产米酒的地区。

筇竹寺

转到主殿后面,我又爬了几级台阶,来到另外一个殿中。虽然一看就知道它是新建的,但大殿的建筑工艺精湛,还有点与众不同。大殿有八扇门,每扇门都镶嵌一块雕刻着一头犀牛的门板,有的长着一只角,有的两只。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将犀牛作为艺术主题使用,但是,毕竟是犀牛将兄弟两人带到了这里,才有了1300年前两人建造的筇竹寺。

当然,现如今中国能见到犀牛的地方只有动物园了。我转过雕刻着犀牛的殿门,进入寺庙的后殿。殿内的艺术作品与前面见到的犀牛门板一样出乎意料。佛像的背后,一幅巨型浮雕描绘着统治这个地区的国王在寺庙落成时带领队伍游行的场面。他看上去与尤尔·布林纳一模一样,这位著名的演员曾在电影《国王和我》中饰演古暹罗国国王的角色。看来艺术家们还是比较忠实于那个时代,国王的形象显然不是汉人。实际上,他看上去像一位泰国人。

该看的都看过之后,我登上公交车返回昆明,我的省会一日游还有一站要去参观。我要去省博物馆,对这个地区的古代历史做进一步了解,其中当然包括泰王和犀牛。不过遗憾的是,有关中国这个区域的生物和文化的历史,还没有记载。中国的早期史学家一直都将他们的西南邻居视为蛮夷而置之不理,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但是,就是这些蛮夷创造了与傲慢的北方邻居一样古老、一样先进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