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新闻(第2/3页)

主事的官员,瞧着登计证上的“朱成功”名字,不禁发出一声感叹。

《洪报》是当年国姓爷创办的,是为了与《明报》一同争取天下舆论,可谁能想到,不过只是几年,这曾经发行于江南各地的《洪报》,就已经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倒也不是因为其它,而是因为《洪报》的官府色彩,而这种官方色彩却随着闽王府的式微,导致了报纸发行范围和发行量越来越少,最终变成一个不入流的报纸。

而现在,《洪报》更是已经停办长达半年——再停六个月,官府就会直接取消其发行刊号。而这也是钱荪爱等人能以1800两的低价买下《洪报》的原因。现在的郑家人压根儿就没有半包的念头,或者想法。对于绝大多数郑家人来说,他们所想的不过只是做一个富家公罢了,而且凭着郑家的家产,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几代人不愁吃用,更何况他们还是大明的王侯。

这样一来,现在的郑家人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的,唯恐引起朝廷的不满,打破了这清闲而富贵的日子。这也是他们愿意卖掉报纸的原因。

“几位先生,这《洪报》易主后,可需要变更报名?”

对于官员的询问,早有准备的钱荪爱直接开口说道。

“嗯,就叫《公议报》。”

兴乾五年二月初九,这一天,对于大明百言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可是对于大明舆论界而言,却是极为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在短短数年后,其发行量、发生范围不逊于《明报》的《公议报》,在这一天正式创办。只不过这个时候,谁都不知道未来。

“几位先生,办报除了必须遵守朝廷相应法度之外,还要记住,如果两年内每期发行量不超过300份,官府就会要求停办,一年内每期连续发行量少于500份,亦是如此……”

此时,这般叮嘱着的官员,压根就不知道,一个周后,《公议报》的创刊号就发行了超过5000份——其购买者大都是南京以及江南士林士子,尽管“士子”这个群体,随着八股取士的废除而渐渐成为过去,可是他们在民间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而官员这些例行公事的叮嘱,不过只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官府和报纸之间的角力中,官府学会的一些技巧。既然他们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那么官服就学会了用规则来保护自己。通过设立一些规则,将一些小报纸排挤出市场。对于天下的官员来说,他们甚至想把发行量的限制再扩大十倍,然后好把天下所有私人的报纸通通都停办了。

权利从来都是一个好东西。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来说,他们绝不愿意被人监督,更不愿意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哪怕是那双眼睛,不过只是一双非常普通的,甚至没有任何力量的眼睛。

对于他们而言,那双眼睛总让人坐立不安。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现在他们顶多只是感觉到不自在。而在以后,他们就被那双眼睛看的浑身不舒服了。

《公议报》从刚一发行,就以“不重复官报”为办报宗旨,并且集中报道百姓所关心地方时事,公议地方官府得失。而在地方上出现有争议的判决刑罚,或者官民纠纷时,《公议报》就会向当地派出人员采访报道,并向民间公布事件,对时间的前因后果加以分析,儿子绝大多数他们的立场都是站在百姓的一边,对官府的一些不当的举措加以指责。如果是碰到司法判决的问题,他们更是会大声疾呼,为百姓伸张冤情。

不过只是短短十数期,就让老百姓看到了《公议报》与寻常报纸的不同,无不是以为《公议报》是为民做主的报纸,其发行量更是迅速激增。

于是《公议报》的表现,也让江南等地的报社眼前为之一亮。他们这才发现原来报纸不仅仅只是充满清议的角色,偶尔还可以真的成为“青天”。为百姓鸣不平,尽管也有报纸屡屡为其发声,可是与寻常报纸一方面为百姓发声,一方面为官府辩白不同,《公议报》的立场倾向于百姓,每每对官府是屡加抨击。从来不会站在官府的立场上为官府辩解。

而随着《公议报》屡屡站在官府的对立面,为寻常百姓发声,所以每每总会收到百姓寄来的书信,与信中言道自己的“冤情”。甚至有时候,还有能吸引来报社喊冤的百姓。

而对于官府来说,《公议报》就成了一个麻烦。成了官府的眼中钉,让所有人都变得不自在起来。可是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这一群人总是可以很巧妙的把握后文字的尺度,让官府无从抓到他们的把柄。

这恐怕也是《公议报》里那一群失意士人最擅长的事情。他们本身就极为擅长完了文字,知道如何用文字来对付官府,同时又能保护自己。毕竟,他们曾经经历过满清的文字狱,所以早就学会了保护自己,尤其是在大明事事讲究法律的时候,更是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