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2/4页)

“谢谢你过来看我们,但是赵志刚人已经死了,你回去跟那人说吧。你的情我们领了,你还是早些离开,也免得叫我们给连累。”

许是想到了什么,女人的呼吸有些困难,赵小芳上前帮忙轻轻顺了两下,她才继续说道,“是你前两天给我们家里塞的钱吧,那钱太多了,我们不能要。”

说的该是周言安前些日子扔进家里的钱,具体多少苏姚也没问周言安。

她转头吩咐女儿,“小芳,你去把钱找出来,还给人家。”

赵小芳毫不犹豫地就去找钱,“好。”

苏姚心里微微叹气,虽然不知道究竟给了多少,但她比较了解周言安,大概也就百八十的样子。

这钱对于自己和周言安来说,并不是多大的钱,可是对这样一家子来说,那是真能改变这一家子生活状态的。

赵小芳递过来的钱,苏姚没接。

苏姚转头看向床上女人,“托我过来的老战友姓石,不知道赵班长有没有跟您说过。”

抗日的时候,赵志刚是石抗一手底下的兵,那时候一个人是连长,另一个是班长。

没有什么比战场上一起留过血,能产生更深的感情。

对于丈夫的过去,她其实了解得不多,更不知道丈夫曾经战友们姓甚名谁,两人关系如何。

她从前被丈夫保护得极好,对于外边的事情丈夫从来不叫她插手,可是当风雨来了的时候,丈夫为了不拖累家里人,选择了自尽,却没想过她能不能独自带大两个女儿。

床上人一直没搭话,苏姚就知道她没听过石抗一的名字,这话算是白提了。

这趟过来,其实是想看看这剩下的一家三口,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帮着解决解决。

可当进入这小小的窝棚里以后,苏姚就改变了主意。

一个看着身体不大好却美貌的母亲,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在这种混乱的地方,眼里没个顶门立户的男人,眼瞅着大闺女也要成年了。

成分不好的人,在这时候无论什么样的人家,都能踩上一脚。

苏姚又说,“或许你们听过建设兵团,家里的大闺女应该快到了下乡的时候吧,有没有考虑过让她去北方的兵团。”

这母女二人都没有明白苏姚的意思,听她继续说道,“托我过来探望的那位,他现在正在兵团下面当团长。”

苏姚的意思,这两人依旧没有明白。

一个是没见过世面的女人,另一个是不大的孩子,从前说的隐晦的那些话,这时候就得瘫在明面上。

“咱家孩子如果在兵团那边当知青,看在老战友的面子上,照顾她两分是肯定的事情。”

但其实不是赵小芳离不开这个家,是这个家离不开她。

一个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个被□□抄家吓得有些迟钝的妹妹,别看赵小芳才十三岁,家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她来操办。

不等苏姚继续说,赵小芳就拒绝了,“谢谢您的好意,我不能扔下我妈还有我妹,一个人去享福。”

其实去兵团当知青真不是去享福,只是能够远离如今这个环境。

不过苏姚可没想着让这孩子把家里人抛下,她说,“到时候你的户口落到兵团,把你妈和你妹妹给接过来,农场那边有工作岗位,只要肯出把子力气,就绝对饿不着。”

一家子在这种环境之下,就要永远背负□□坏分子家人的名声,如果能换一个环境,知道他们过往的人不多,她丈夫的老战友石抗一哪怕稍微照顾一下这孤儿寡母,就远比如今要强上许多。

当妈的和大女儿能赚钱,不管是带小女儿去看病,就近照顾,还是送他们去上学,都比一家三口窝在这阴冷黑暗的窝棚里要好。

赵志刚的妻子摇摇头,“女同志,谢谢你的好心,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绿原的人,哪管别的地方再好,我们也不能去。”

其实不光是觉得绿原才是家,离开这个地方就没有根的想法。她对一个未知的环境,天然存在一种恐惧心理,没有完全可以让她依靠的丈夫带领,反而自己得做两个女儿的依靠,这让她害怕了。

哪怕未知于她而言可能是新生,她却没有丝毫动心。

苏姚只是出于好心提供一个建议,这一家子要是不想去,那咱也不能强逼着人,又不是逼良为娼的人贩子,自己的意愿最重要。

最后苏姚留下了团里的号码,告诉这娘儿俩,“如果将来改变主意了,或者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就打这个电话。”

至于赵志刚的妻子一定要换回来的钱,苏姚没有收,让留着改善生活。

这样的一个家,用到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在离开以前,苏姚跟母女俩说,“刚才跟你们说的去兵团的这件事,你们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不要告诉别人,以免生出其他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