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太平(第3/4页)

作死也不是这么个作法。

“阿舅你对迁都的事怎么看?”

李治双眼透着期待。

就连安定思公主和太平公主,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向苏大为投来好奇的目光。

“迁都的事……”

苏大为脑中急转:“此乃朝中大事,我方才征吐蕃回来,不了解情况,不敢妄言。”

“阿舅,这里没外人,阿舅就别藏着掖着了。”

李弘有些急切的道:“阿舅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只盼能点拨弘儿一二。”

说着,他停了停又道:“若连阿舅都不肯帮我,你让弘儿还能相信谁?”

噗!

太子,你说话水平见长啊。

这一句话,就把老子给逼住了。

毕竟是东宫的臣子,以后还是得跟太子混的,不能撕破脸。

苏大为感觉脑仁有点疼了。

这事吧,特别敏感,他根本不想掺合。

但偏偏事与愿为。

“阿舅!”

安定思公主也在一旁低声道:“安定也想听阿舅的意见。”

“太平也想听!”

太平公主艰难的把碗豆糕咽下去,奶声奶气道。

苏大为揉了揉眉头,苦笑道:“迁都的事……是媚娘阿姊提出的吧?阿姊想迁去洛阳,陛下的意见又是什么?是同意还是反对?”

按苏大为想,李治应该是反对,或者不表态。

如果李治表态了,那这件事就尘埃落定了。

不至于闹了半年还没结果。

李治,他在想什么?

躲在幕后,看着武媚娘和那帮臣子斗?

这倒是他的一惯手法。

就在苏大为这么想时,李弘摇头道:“阿舅这可就猜错了,迁都的事,是父皇提了一句,母后在朝中是反对迁都的。”

噗!

苏大为只觉得一口老血要喷出来。

这急转弯闪得我猝不及防。

方向盘都要甩飞了。

“你说什么?是陛下提出要迁都,武后不想迁都?”

“对。”

李弘肯定的道。

苏大为以手扶额:“容我想想。”

这尼玛简直了。

迁都洛阳,怎么会是李治提出的。

等等,这个李治,究竟是外面那个“隐武者”假李治。

还是躲在宫中修炼续命的真李治?

这个暂时放在一边,武媚娘为什么会否定迁都的事,最想迁都洛阳的,应该是她才对啊。

苏大为忽然想到,之前听安文生说过,明明是武媚娘想要迁都洛阳,为此遭到长安豪门和山东贵族的抵制,但怎么在李弘嘴里,这事情竟翻转过来了。

李弘和安文生,谁说的是真的?

“太子,我之前好像听说是阿姊想迁都洛阳。”

“不是不是。”

李弘摇头道:“迁都洛阳是之前父皇提出的,但是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反对,母后一开始是同意,但是后来母后改了想法,说还是不迁的好。”

这……

左右横跳?

武媚娘这算是以退为进吗?

还是向李治施压?

苏大为一时糊涂了。

“阿舅,阿舅。”

李弘在一旁呼唤,将苏大为从思索中唤回来。

“阿舅,你说应该迁都吗?如果迁都是对的,为什么满朝大臣都反对?如果是错的,父皇为什么会提出来?”

苏大为被李弘问得头大。

如果面前的人不是太子,他好想甩袖走人。

但是,走不得。

“咳,太子,你是什么看法?既然上次阿姊和陛下问过你,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苏大为急中生智,突然反问道。

“我……”

李弘陷入了犹豫中。

而坐在一旁的安定思公主和太平公主两人的目光,已经如雷达一般,自动移到了李弘的脸上。

苏大为略松一口气,暗赞自己真是个小机灵鬼。

过了片刻,李弘终于开口道:“我觉得父皇想迁都,有他的道理,毕竟这几年,关中的收成实在不太好,要养活长安百万百姓,委实有些辛苦,据我所知,全靠运河从江南运来粮食,到了洛阳再转陆路运至长安。

如此一来,光是途中就糜费数倍,而且还多出许多时间。

若是迁至洛阳,至少就省了陆路和人力转运这一项。

凭着大船和运河漕运,可解粮食之急。”

这番话说出来,令苏大为不由高看李弘一眼。

身居庙堂之高,能看到粮食上的问题,那李弘便不是那种只空有理论,却脱离底层民生的太子。

这令他心里居然有一丝安慰感生出。

“迁都至洛阳,有粮草供应之利,但是对朝中许多官员,却是不利,毕竟各世家大族,山东门阀,在长安已经深耕多年,如果迁去洛阳,等于是断了他们的根。